自1888年创立以来,戴比尔斯就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和销售企业,在不断并购新的钻矿的同时,戴比尔斯的另外一个策略就是购买任何市场上可以买得到的钻坯——即被开采出来尚未经过打磨的钻石。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90%左右的钻坯都是由戴比尔斯下属的中央销售组织(CSO)所销售。位于伦敦的中央销售机构每年举办10次钻石鉴赏活动,能够参加这些鉴赏活动的是125家和戴比尔斯长期合作的看货商,他们被称为“戴比尔斯125”。看货商从戴比尔斯手中购买钻坯,然后将其打磨为裸钻,再销售给珠宝商等零售商。
但“戴比尔斯125”实际上看到的并非钻坯,而是一个个写着标价的密封塑料袋。塑料袋里面的钻坯由戴比尔斯按照大小质量搭配而成,而“戴比尔斯125”能够做出的选择就是买或者不买,而没有任何权力讲价。只有在单颗钻石的重量在10.8克拉以上时,才有极其微小的讲价空间。
每当出现一些小公司企图跳开中央销售组织,出售自己开采的钻坯,戴比尔斯就会要求中央统售机构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储备,人为造成钻石价格下跌,直至对方无力承受而被迫屈服。而当钻石价格由于市场波动而下跌时,戴比尔斯又会收购市场上能够买得到的所有钻坯,储存在中央销售机构中以稳定价格。
但是在尼基的时代,戴比尔斯的钻石生意开始受到新一轮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冲击,日本、美国、台湾、菲律宾等过去主要的钻石消费市场不再有昔日的好胃口。与此同时,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不断发现新的钻矿,这些钻矿无论从规模还是出货量都毫不逊于戴比尔斯现有的钻矿,帝国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从90%的市场份额到80%,再到60%,依照传统“水库”式的方法已经难以维持戴比尔斯的垄断地位。而也是在此时,戴比尔斯由于长期垄断而形成的神秘高傲的企业形象,也日渐为公众所不容,反对意见甚嚣尘上。曾经一度促成了戴比尔斯的垄断策略,如今成了戴比尔斯的原罪。
这就是为什么天然钻石又叫血泪钻石,人造钻石受排斥的原因,美国GEMESIS人造钻石现在即使是销售,价格也不比天然的便宜多少,垄断是这个领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