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秦消 本报记者黄长满报道 罗先生最近很心烦,近3万元购买的翡翠手镯,有关单位竟然无法出具检测报告,可是在罗先生的手中明明有一份该手镯的检测报告,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罗先生于今年2月购买了一款价值28888元的天然翡翠手镯,在购买的同时经销商还出具了某省宝石鉴定检验中心的鉴定报告,标明该手镯为A货,即没有经过任何化学处理的天然翡翠。
可是今年6月,罗先生发现这款手镯竟然出现了变色的现象,原本呈现紫色的手镯,竟然慢慢变灰,于是罗先生怀疑该手镯为假货。于是将该手镯送至当地宝石鉴定检验部门进行鉴定。有关人员很遗憾地告知罗先生,这款手镯,他们无法出具鉴定报告。虽然这款手镯的确是天然翡翠,但是由于在工艺过程中,该手镯的充蜡过多,而国家对于天然翡翠的充蜡工艺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当地宝石鉴定检验部门专家眼里,这样的手镯无法得到A货的鉴定报告。
一方面是某省宝石鉴定检验中心的检验报告,一方面是宝石鉴定检验部门专家的告知,而在佩戴中出现了褪色现象,罗先生不得不找到商家要求处理,但是交涉后没有任何结果。
在投诉中,罗先生最为疑惑的是某省宝石鉴定检验中心出具的鉴定报告,和当地宝石鉴定检验部门无法提供鉴定报告成了一对矛盾,同样是国家的鉴定机构,对于同一件商品,为何鉴定结论不一样?国家对于天然翡翠的充蜡工艺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是导致两家权威机构形成矛盾的关键所在,但某些鉴定机构的随意下结论,也许就是原因之一。
消协呼吁:在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购买天然翡翠玉器也是十分平常的事,但是如果遇到罗先生这样的情况,普通消费者定会一头雾水,因此出台相关标准,规范该行业的经营已是十分必要的了;同时,具有鉴定资格的机构首先要有为消费者负责的精神,不妄下结论,不误导消费者。
更多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