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铍扩散与牛扒】铍扩散科普论文
本文是John L. Emmett博士发表的谈话式科普论文,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宝石扩散处理知识。Emmett博士是国际最权威的刚玉热处理专家,在该领域有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以前零碎地发过该文的部分章节,最近又读了一遍该文,收获很多,于是全文翻译了供大家参考,如有纰漏,请不吝指教。

在宝石学中,扩散的定义是:宝石人工染色的一种方法,原理和布料染色一样。扩散处理其实在各领域都很常见。比如天然纤维的染色。将纤维浸泡在染缸中越久,它的颜色就越深,因为染料能更深地扩散入纤维中,造成更深的颜色层。扩散处理能够低成本地提高宝石或宝石原石的品质,用以制造低价宝石。本来是一项挺有用的技术,问题是商家在销售扩散处理宝石时,通常并未充分告知各级买家,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固体的化学反应大部分人对液体中的化学反应都很熟悉,比如醋和小苏打反应。通过勺子搅拌,这两种化学物质充分接触,并发生反应。两种固态的物质也能发生化学反应,但我们却不能用勺子去搅拌。那两种固态物质如何接触并发生反应呢?答案是通过扩散。固体间的化学反应其实和液体中的非常相似,只不过在液体中通过搅拌来混合物质,而在固体间通过扩散作用。但扩散比搅拌慢很多,所以即使在高温环境,宝石的扩散处理也是非常缓慢的过程。用钛和铍扩散染色刚玉时,这些物质将与宝石内的致色微量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不,我并不指望你能理解这两个方程。但方程表现出的是,它们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外部离子从晶体的表面扩散到其内部的方式与晶体表面的热量向内扩散的方式是完全一样的。在进入固体的过程中,热的扩散和外部离子的扩散遵循同一方程式。
请注意上图的对比照片,扩散前(左)扩散后(右)。照片在大约30年前的扩散实验中拍摄。大多数来自来自斯里兰卡的geuda原石,在热处理后,变成几乎无色。左边的这些刻面宝石就是加热后的geuda,但颜色已用Photoshop加强,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些石头有很淡的蓝色或黄色。这些石头被裹在含有少量二氧化钛(Ti02)的氧化铝粉中,然后再加热到1675°C并维持150小时。右边是石头扩散后的图片,未经PS,是实际的颜色。请注意,扩散后颗粒之间颜色有较大差异,这是由于geuda中铁含量的不同造成的。另外,注意宝石表面的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扩散处理后石头需要重新打磨。
扩散的分类:
铍扩散:
扩散速度和温度非常相关,和扩散物质的种类也有密切关系。上图展现了不同离子进入晶体的速度。总的来说,和铝一样呈现三价的金属离子,如铁和铬比较慢;其他价的金属离子,如四价的钛、硅、锆及二价的金属离子铍和镁会快很多。氢离子,带一价电,而且体量极小,是最快的。扩散处理的温度:以前,大家讨论用铜来扩散处理红色中长石或拉长石的可能性时,一些“专家”讲,拉长石在扩散处理刚玉的高温下早已熔化,拉长石是不可能用铜做扩散的。这其实是对固体扩散的误解。对任何晶体进行的有经济意义的扩散处理,只需达到该晶体熔点温度的85%-90%就行(从绝对零度开始测量),所以并不需要都达到扩散处理刚玉的高温。比如刚玉,拉长石和冰,都能进行成功的扩散处理,只是需要的温度差异很大:刚玉需要1800度(熔点2050度);拉长石1150度(熔点1300度);冰-27度(熔点0度)。注意绝对零度是0开尔文,等同于-273摄氏度,或-459华氏度。什么样的宝石能进行扩散处理:候选宝石需要在其90%熔点或固相点(从绝对零度开始测量)温度时不会分解。含有大量OH根或F的宝石在这样的温度下,通常会分解,比如分析如下宝石:托帕石:在远低于熔点时就分解为莫来石,水和SiF4金绿宝:在1870度开始熔化。所以只有一部分宝石能进行扩散处理。托帕石不能,因为在低温下它就分解为其他物质,而金绿宝有可能行,因为在熔点附近它还是固体。普通热处理引起的刚玉内部扩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