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文化篇

明清玉器中以饰物居多,上雕有龙、鹿、凤等图案,有一块纹饰上面有鹤,纹理细腻均匀。有一个乌龟吐云玛瑙带饰,样式奇特。金代一个犀牛望月饰,犀牛神态逼真,眼睛中充满了对月亮的好奇。金代的虎雕玉器,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形成了逼真的虎纹,而辽代的一个神鸟玉器则更有点像封神榜里的雷震子。东汉靡婴买地券,契文是写在玉板上的,足见富贵者之豪华奢靡。东汉玉器中玉蝉多见,不知是否是当时的时尚选择。有一个棕色的蟠蠡环,上面雕有一动物,形状奇怪,材料似乎不是玉。春秋时的一件“龙首纹饰”有点氏族图腾标志的感觉。
沿着历史上溯,发现玉器的雕刻手法随着历史前进也在不断进化,很明显地感觉到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尤其是比较各个年代对龙这种民族神物的刻划。最后看到了比较早的玉器,良渚文化时期的神面纹琮是里面最高的琮,颜色为铁锈色,还有一个龙山文化的神人,据说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除了玉璧,玉琮,玉斧等古代权力象征物之外,很多是伸回生活的装饰物。玉器中还有许多名字奇怪的玉器,本人亦不知其用途。
中华文明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传承至今从未中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大奇迹,而作为文化载体的玉器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诞生、延续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须臾不曾分离,这是奇迹中的奇迹。中国近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一书中写道:“夫玉之为物虽微,使能即而说焉,则凡民族之所往返与文化之所传嬗,皆得于是征之。”如今,政府和民间已经收藏了可观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玉器,制约学术研究的体制性障碍正在逐渐扫除,我们已经到了对玉器“即而说焉”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