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坛

银的物语

人类使用银的历史可以追朔到西元前三千年,在西南亚一代的两河流域文明里便发现了有银制的器皿。十五、六世纪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英国人自北美运回了大量的贵金属,加上英国本身在制银的技术上大为改进,因此英国此时成为银器品的重镇,而同一时期的西班牙由于本国的即生产白银加上在南美殖民地如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都有庞大的银沙矿,这也使得西班牙占有银器市场的重要一席之地。到了二十世紀,意大利脱颖而出反而成为了世界银制品制造业的领导者,九零年代意大利每年平均加工约上千吨的白银,而其中约百分之六十是用于出口。

天然的银矿通常呈矿块和晶粒的块状,但也可能呈生硬的树枝状集合体。刚刚出土或者新近拋光的银特別明亮,闪耀着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但曝露在空气中,很快会产生一层黑色的氧化物,使其表面失去光泽.除此之外,本身硬度不高,无法以纯制形式制作珠宝,而常与其他金属合铸或在表面覆以黄金。自古希腊时代起就一直被人们使用的洋银,即金与银的合金只含 20-25% 的银。标准纯银含92.5%,或更高比例的纯银(通常有些铜)。这两种合金都被用作界定银含量的标准。

大部分银是开采铅矿的副产品,它还经常与铜伴生。世界上银的主要开采地在南美、美国、澳洲和前苏联。最大的单产银国家属墨西哥,大约自1500年起就一直开采至今产状为缠绕金属丝状的上品天然银则产于挪威的康斯堡。

在英语里称银为Silver,为「白色光辉」之意,语源自Silubr。 另外,银的元素记号Ag是印欧语的arg所衍生出来的,并自拉丁语的argentum所取出来的。拉丁语所衍生出来的法语及意大利语各称之为argent及argento。 现在的人喜欢银饰,却不知道要如何保养它,甚至认为银饰是很难保养的,事实并非如此。银的化学性质虽然不如铂金和黃金稳定,常因空气中的水或其他化学物质而氧化变黑或变黃并失去光泽,但在了解这一特性后,我们只需在日常生活中花一点心思,就可以让自己所佩戴的银饰历久如新了~

注意事项有: ●在佩戴银饰时不要同时佩戴其他贵金属首饰,以免碰撞变形或擦伤。
●银饰最佳保养方法是天天佩戴,因人体油脂可使产生自然温润的光泽。
●保持银饰的干燥,別戴着游泳,切勿接近温泉和海水。每次佩戴完后可用棉布或面纸轻拭表面,清除水份和污垢,然后收藏于密封袋中,避免与空气接触。
●银饰不常佩載时,有些表面会出现铜锈,这是因为含有少量铜之缘故,以拭银布之类保养后大多能维持亮白;另外加上精镀白金之处理可加强表面的保护层的作法。
●若发现银饰有变黄的迹象,应先用珠宝小刷清洁银饰品的细缝,然后用拭银布轻拭表面,即可让银饰恢復原本的银白与光亮。拭银布含有银保养成份,不可水洗。
●如果平时在佩戴之后沒有对银饰进行处理和收藏,就极有可能使银饰变黑。这时应使用珠宝光亮液将银饰表面黑色氧化物洗去,再用拭银布回复饰品原本的光亮。之后就要记住做好日常的一般保养了,避免银饰再次变黑,银饰在多次变黑之后就很难擦白了。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发布于 2009-04-13 14:19:26
回帖55 评论0 浏览 -

回帖

« 第一页 ‹ 前页后页 ›尾页 »

抱歉,作者被扔进小黑屋反省中

抱歉,作者被扔进小黑屋反省中

抱歉,作者被扔进小黑屋反省中

抱歉,作者被扔进小黑屋反省中

抱歉,作者被扔进小黑屋反省中

« 第一页 ‹ 前页后页 ›尾页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