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田玉的白度,真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行家呼吁着“玉质为王,白度没那么重要”,但仍敌不过和田玉市场“以白为贵”的畸形需求,很多商家兜售着“一级白”“一级白上”甚至“脂白”的概念,让玉友们看的云里雾里,今天紫珑斋针对性地讲一讲“脂白”到底是个啥?

行内有句话叫“十白九松”,大意是指白度高的和田玉由于阳起石含量较低,其致密度较差,结构松散,油糯性往往不佳,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玉石的白度和玉质是难以两全的。和田玉同其他有色宝石不同,并不靠色泽夺目,而是靠温润含蓄的玉质徐徐感人,古人说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无一与白度有关。
所以,在不看玉质的前提下,白不一定好,也不一定贵。过去帝王用的和田玉,并不会标榜色泽上的“雪白”,很多玉器都是青白、黄白甚至灰白的色调,市场上真正开始有意地强调白度,是俄料大规模进入以后的事情,不能排除是有人在刻意传导错误的价值观。

在白度至上的价值体系里,商家开始自行细分白度等级,我们常听说“一级白”“1.2级白”“一级半”,夸张的是还有“1.35级白”等等,紫珑斋在《详述白度》一文中聊过这个事情,所谓的“白度等级”,是商家基于自身认知和需求进行的定义,因人而异,且带有主观性,你眼中的“一级白”,也许只是他眼中的“一级半”,所以,
不注重实物上手后自身的视觉感受,刻板地比较商家给出的白度等级,是毫无意义的。
紫珑斋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盗用必究,微信Zilongzhai01。
当“一级白”都无法满足商家对白度的夸赞的时候,“脂白”这个词儿就被搬了出来,仿佛“脂白”是凌驾于一切玉色之上的白中之王,然而,
“脂白”并不是对和田玉白度的简单定义,它描述的是一块玉石的“光感”,以及这种光感之下所暗含的玉质。
见过羊油、猪油的朋友都明白,“脂”并不是煞白的,都带有黄色或粉色调,真正的“脂白”也是指玉石散发出来的温吞含蓄、莹洁润泽的光芒,它可以不那么白,但是一定要玉质上乘,
所以“脂白”是对白度与玉质的双重定义,其中“脂”的份量要大于“白”。
我们都知道,和田玉的白度是无法同白纸相提并论的,因为纸张的白是一种僵白、干白,缺乏润泽感,如果“脂白”只是对白度的单方面标榜,那为何不叫作“纸白”呢?
上图这样的造假技术,刚刚出现在白玉市场上,它迎合了一部分消费者一味求白的心理,如果我们仍然没有对玉质玉性的深刻理解,也许不久之后,满大街都会是白得晃眼的“羊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