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言书画艺术作品解读
陈金言,字子纶。斋名“牛砚堂”、“斗庐”。生于1938年,山东济宁人。书画家,鉴赏家,诗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兰竹画院副院长、济宁太白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出版有《陈金言画集》、《陈金言国画作品集》、《中国漫画先驱马星驰》、《斗庐鉴藏古代书画录》。作品流传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传略编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美术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等辞书20余部。2000年至今又陆续出版《大家风范》《陈金言山水画集》《当代美术名家》《荣宝斋陈金言画谱》《中国书画大家集》《中国画坛六大家》等作品集。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从童年就乐于画艺,至古稀之年一直充满创作激情,更为难得。陈先生便是这样一位画坛名家。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勤奋善思,在艺术领域辛勤耕耘一生。陈金言早年跟随国画大师李既稥先生学习书画鉴赏,后拜黑伯龙、关友声门下学习国画艺术,书法受教金石名家朱复戡。为提高艺术视界,先生驾读万卷书之舟、扬行万里路之帆、航行于书画艺术之路。在宛若汪洋的技法海洋中,夜以继日地求索。先生观摩古今中外艺术之精华;阅上下千年之艺术评章;临名家书画法帖;背诵历代诗词歌赋文章。先生的山水画有明确的艺术个性和丰富的人文感受,画作体现了他对山水精神的深刻思考和理性认识。他的山水画最大的特点便是抒情写意,气韵生动,他笔下的山川雄伟瑰丽,豪迈刚健,气势夺人,那坚韧峭拔的丘壑.蜿蜒出没的流泉,变幻明灭的云烟,姿态各异的树木使他的画面即凝重大气,又空灵秀雅,即冷逸幽寂,又朴厚澄静,动中有静,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其山水画的壮美景象让人从中领悟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作品中浸透着精、气、神。
陈先生在山水创作中的骨法用笔显示他良好的笔墨功力。他在不断的研习和创作中对笔墨的理解越来越深,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山水画笔墨风格,他的山水画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灵活多变,他擅用大小斧劈皴去展示岩石的峭拔嶙峋:亦好用披麻皴,解索皴,去营造山峦的挥厚质朴;还善用雨点皴体现山川的朦胧含蓄。在景物的处理上他将把高远、平远、深远巧妙地加以灵活运用。在设色和造型的表现上,画家匠心独到,他的山水画色彩丰富,即瑰丽华美又含蓄典雅。造型上强调厚重,繁简相宜,达到"笔愈简而气益壮,景愈少而景益长"的效果。
黄宾虹先生曾说,“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陈金言的山水画,画风上受黄宾虹、张大千影响较大。他既重笔又重墨,且笔墨精到讲究。他喜欢骨法用笔,注重线条的刚柔对比,注重点线面的穿插、回旋、凝散的手法,力求达到和谐统一。唐代古人王维提出,“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用水把握好度,用得精妙,整幅作品便充满韵味和灵动感。古人有对用水用墨的关系的精妙论述“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陈先生深悟此理。对山水画诗意美的执著探寻,源自苏东坡品评王维的诗画时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其实,这就是诗画一律。先生认为,诗意是山水画的灵魂,诗意的山水趋向于山水化境。因为诗画一律,从美学原则来论,就是表现与再现,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有关艺术创作观念和形式语言矛盾因素的和谐统一。
陈金言先生不仅擅于创作大画,也精于写咫尺山水小品。无论是大画的厚重、雄浑,还是小品画的明快、恬淡,都充溢着画家的诗情、激情,都展现着画家厚重的笔墨、豁达的胸襟和高远的志向。画家晚年正是创作黄金鼎盛时期,盼陈老先生多绘出精品佳作,攀越艺术最高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