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坛

无比强悍的白银贴—你所知道的白银知识有多少?!

38
讨论

根据上文所说,我们不妨来看一下1835年到2005年以来世界黄金总产量的累计情况。根据前面有关白银的数据,我们不妨进一步对1900年以来的金银产量比做一个分析。
上图中的蓝线表示白银产量是黄金产量的多少倍——显然,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来看,白银产量的增加比例赶不上黄金产量的增加比例。
  换句更简单的话来说,从产量上看,相对于黄金而言,白银是越来越稀少了。
  可是,前文曾经说过,与白银大为不同的是,除了少量的黄金葬身大海或者被工业使用之外,90%~95%的黄金依然留存于世,大部分可能是以首饰的形式存在,也有少部分被用于工业用途,下面的一个表格就是2000年以来黄金用途的一个分析。
看到上面这个表格,你可能有点奇怪,为什么叫做“可辨认需求变化”——其实很简单,如果有人买了一堆金条,他说是“珠宝用途”,实际上你根本判断不出来他是“投资”还是“珠宝”。
  聪明的你可能又想到白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的确,白银也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但由于白银相比黄金要廉价得多,也不是国家金融资产,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如此宣称。
  即便如此,不妨就根据“可辨认需求”情况,将有记录以来的年度数据相加,来看看那留存于世的16.53万吨黄金用途的构成。
上图中,黑色的那一块儿黄金就是“消失”了的黄金,或者说搞不清楚去了哪里的黄金。
  在这里,如果按照马克思的说法——金银天然非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如果为了均衡的应用这两种贵金属,人类历史最初的时候,黄金白银的存量(重量)是1:12左右,他们的价值比也基本被确定在12。
  按照上述理论的话,当前世界上的存量,黄金存量为18.3亿盎司左右(官方持金、私人投资相加),白银存量也为10亿盎司,那么黄金白银的价格比应该是1:2左右。
  是的,你没有看错,按照笔者极端的看法,白银价格应该超过黄金!
  为了加深你的印象,不妨请你关注一下笔者在2011年2月21日所查阅到的黄金白银价格情况——黄金价格约为1400美元/盎司,白银的价格约为33美元/盎司。
 10.以后的以后:白银会很牛?
  如果你认真思考了前面的内容的话,我想这个问号是可以不用打上去的。
  实际上,就有一个叫宋鸿兵(是的,《货币战争》的作者)的家伙给简单总结了一下,他说,“1940年全世界的黄金储量是10亿盎司,白银有100亿盎司(存量);2009年,黄金增加到50亿盎司,白银呢,现在是10亿盎司。”
  “白银的存量70年前是黄金的10倍,而今变成了1/5,也就是说白银相对于黄金而言是大大的稀缺了,但是它的价格反而逆转了,历史平均是15倍左右,现在黄金的价格是白银的60倍(他说这话的时候白银还不到17美元/盎司)。”
  我前面说了那么多,只是把他这句话背后的所有数据和逻辑展现给你,如果你愿意信,他还说了一句:“2001年我开始买白银的时候是4.5美元,到现在涨了3倍(2009年底)……”
  他还说:“白银,可能是你这辈子最好的投资机会”
  你听见一定很气愤,这家伙怎么买的那么好的时机……
  别气,现在其实依然是好的时机,2001年的时候,他的4.5美元在中国随便买什么破铜烂铁,或者黄金,或者房子,今天都能变到17.5美元……
  更何况,“这辈子最好的投资机会”,也不可能只涨3倍啊,中国的股票市场从2005年到2007年,3年时间都暴涨了5倍呢!
  当然,为了说明白银极其值得投资,他还谈到了超级通胀,谈到了美帝国主义的“婴儿潮”问题,我要比他更直接一点,谈点直接与银价有关的东西——钞票!
  你要问我了,是人民币钞票还是美元钞票?
  那我告诉你,满足你的想法,两个都谈,只谈钞票的1个方面——数量。
  先看国际货币的一哥,国际货币的老大,国际货币的中心,国际货币的core——美元。
  无论在金本位、银本位还是金银复本位体系下(概念不理解的话见前文的注脚),一个社会上总的钞票数量都必须与固定数量的真金白银做对照——但是,从1971年之后,全世界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把自己的钞票盯着黄金或者白银或者其他什么实物商品 ,完全是凭着炡菭领导人的自制力和中央银行们的感觉,在那里像玩跷跷板游戏一样,动辄调高利率,动辄降低利率,据说在对庞杂无比的经济进行“调控”(这还能叫“市场经济”么?)。
  在“点纸成金”魔法被全世界的政府普遍应用之时,就出现了很多种对钞票总量的定义,但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定义是M0 ,通常被称做“基础货币(Money Base)”,或者“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也是各种钞票供应量基础,差不多就代表了这个世界上某种钞票数量的多少。
  概念介绍到此为止,现在我们来看看美元M0钞票的总量供应问题。
  下面就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台到2010年,40年的美元钞票的供应量情况。
根据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971年到2010年,美元M0钞票供应量从655亿美元左右,增加到2万亿美元左右,差不多增加了30倍!
  那么1971年代的时候,白银的价格是多少呢?
  答案是1.4美元/盎司左右,如果按照同等钞票增加的比例,今天白银的价格应该是45美元/盎司左右。
  从图中你也可以看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为了拯救美国的金融体系,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简直太不要脸了,一下子就把钞票供应量从8000亿美元暴增到2万亿美元!
  这下你就该明白,为什么你动不动就能从我们的报纸和媒体上看到说“美国打开印钞机”,“开着直升机撒钞票”之类的话了——美联储的确在这么做!
  实际上,在美联储撒出去这些钞票之后,世界的物价马上就有反应——反应当然是应声而涨,从2009年初到现在,你算算,那些大宗商品,石油啊、铜啊、钢啊,乃至黄金啊、白银啊,哪一样东西,上涨了一倍了的还绝对是少的!
  了解这个数据,你一定认为美帝国主义太黑暗了,太疯狂了,40年钞票数量变为原来的30倍,拼命发行钞票,让世界人民承受通货膨胀的后果……
  那你很有可能再一次错了!
  即便美帝国主义在金融危机以来疯狂的发钞票,但在世界上的大国之中,在印刷钞票方面,美国恐怕还算是“最负责任”的一个……
  诸如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这样的“新兴国家”,印钞票的速度能让你目瞪口呆……
  就拿咱做例子——还是应用M0的数据。
  咱们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为了尽快融入“世界民族之林”,为了发展“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发钞票是最隐蔽的“高招”。
  1979年中国人民币M0钞票供应量是229.59亿元,到了2010年底,这个数据变成了4.46万亿元。
  美帝国主义40年增加了30倍——俺们,30年就增加了193倍!
  具体发钞票的数量增长情况见下图。
  
你倒是说说,中央政府这样拼命的发钞票,还不让物价涨,还说要“动用一切办法控制通货膨胀”,还说房价都是炒房团、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惹得祸,还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都是不法商人投机炒作,还说“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这算是掩耳盗铃呢?还是瞒天过海?
  或者,这就叫“为人民服务”?
  当然,白银的价格不取决于人民币,取决于美元,但我想提示你的是,按照另外应用更加广泛的钞票发行量M2(专业的名称叫做“广义货币供应量”)数据来进行计算的话,人民币到2010年底的发行量为72.6万亿元(按照当前汇率折算下来是11.1万亿美元),美元的发行量为8.53万亿美元。
  也就说,在钞票发行量上,主要在中国境内使用的人民币钞票总量,已经超过全世界人民都在使用的美元钞票总量的30%以上!
  有人说,当前人民币在升值云云,买白银不一定划算——根据上面这个数据,你就算算人民币升值能不能升值到天上去……
  本来白银就在逐渐消耗中减少,白银的用处那么大,而投资的需求从2008年以来又在飞速增长,在中央政府的“点纸成金”魔术明显还要继续玩下去的情况下……
  的确,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当前这个极其不合理、极其荒谬的货币制度,但至少我们应该明白怎么做才能保护我们的财富——至少,我们应该清楚的明白,我们在这场游戏规则里,应该站在黄金白银这边,还是站在美元钞票,或者人民币钞票那边。
  正如日裔美国作家罗伯特•T•清崎(Robert Toru Kiyosaki,《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在《债务的奢欲》一文中这样描述:
  在一个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的巨大赌场之中,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赌着那些“滑稽货币”(指现在以美元为中心的纸币体系),此时,尚未喝醉的头脑清醒的人已经看到赌场的角落开始冒烟了,他们此时悄悄地尽可能平静地走向赌场狭窄的出口。这时火苗已经依稀可见,人们都还浑然不觉,只是有更多的人闻到了烟味,他们四下张望,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赌场老板生怕大家发现已经出现的火苗,于是大声吆喝并摆出更加惊险刺激的赌局,大多数人又被重新吸引到赌桌旁。火苗终于渐渐成了火焰,更多人的开始骚动,有人开始奔跑,大多数人则不知所措。赌场老板开始喊话,说有一些火苗和烟雾是正常的,能够刺激赌场生意,而且火苗(通胀)是完全可控的,1971年以来就是如此。喊话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于是人们继续赌钱。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人挤向出口方向。
  此时最怕的就是一声尖叫……
  实际上,笔者认为,2008年9月,雷曼兄弟银行的倒闭就是“第一声尖叫”,不过,在政府和中央银行们再次使出全身的力气鼓吹出来的灿烂泡沫面前,大家又一次迷幻,以为那一声尖叫,只不过是赌场里的某个人被踩到了脚而已,大家继续在这个赌场里狂欢……
  当灾难发生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寻找自己的出口,对于清崎而言,赌场的出口就是黄金和白银——你呢?
11.惊天投机:亨特兄弟的传说
  不少的70后和80后,小时候应该都看过这样一个美国电视剧,叫做《神探亨特》,里面的亨特幽默风趣、聪明机智,而且心细如发、逻辑严密、料事如神……
  实际上,就在这个电视剧在美国拍摄和播出之时,正好有一个家族在美国如日中天——很凑巧,这个家族的名字就是“亨特”,事件太过于凑巧,以至于该电视剧的拍摄者不得不一再澄清,那个富有的亨特家族“并没有参与电视剧制作。”
  可惜,很多人一直都不相信这个“否认”——干嘛要一再的否认呢,这不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此地无银三百两”么?
  为什么说到这个家族,恰恰是因为这个家族与白银有一段惊世骇俗的关系。
  亨特家族的创始人H.L.亨特是个农民,不过美国的农民并不穷困;虽然不穷困,可这人不知道天天向上,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天赋异常,商业嗅觉异常灵敏——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倒腾棉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看出石油开采业很有前途,于是组建了石油公司,赚大发了。
  到了1957,当时的美国《财富》杂志估计,亨特是美国最富有的8个人之一。
  由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老亨特不知道“少生孩子多致富”这句中国谚语,于是他一口气生养了14个娃,并且还都把他们养大了——其中就包括尼尔森.亨特和威廉.亨特兄弟俩。
  这兄弟俩继承了老爸的商业头脑,继续通过开采石油和开酒店来挣钱——不过,干着干着,这兄弟俩就发现,开采石油和开酒店挣钱都很辛苦啊,而且风险也很大,比方说他们家投资了一个利比亚的油田,结果由于那边政局动荡,被没收了,让这一家子元气大伤。
  很快的,这兄弟俩就发现,金融市场容易啊!
  可不嘛,不要劳力费神的掌握这技术、那技术,只需要下下指令、买买卖卖,大把大把钞票就到自家来了,天底下还有有这样的好事?
  这兄弟俩眼中的金融市场,主要是指期货他们。
  这兄弟俩一商量,得,别搞石油了,就玩期货,又刺激,又好玩,还能挣大钱!
  先拿大豆期货试试手。
%1970年代早期,大豆是美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1973年夏天,对大豆的高涨需求甚至使大豆现货断货,政府被迫暂停大豆出口。亨特兄弟立即看到了商机——既然这种商品如此受欢迎,而且如此短缺,岂不是绝好的攻击对象吗?
  1974年和1975年,尼尔森和他的弟弟威廉开始了大豆投机,他们的手段很简单——只用很低的保证金来买进期货,不买进现货,这样的囤积的成本很低,亨特家族既不用到处收购大豆,又不用租用仓库来储存大豆,只需要在芝加哥交易委员会的交易池里不停地发出买进指令就可以了。
  必须说明的是,这样的囤积也非常危险,因为大豆其实并没有出现短缺,如果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差距过大,空头可以从现货市场上买进大豆,然后与亨特家族交割。到那个时候,亨特家族收到的将不是现金和利润,而是堆积如山的大豆。
  由于政府规定每个交易商拥有的期货合约不得高于300万蒲式耳,或者全部合约的5%,这就像中国海南为了控制房价,要求1个身份证只能买5套房一样——于是亨特兄弟就发动亲戚朋友,设立许多交易账户,开足马力买进大豆期货。
  许多人知道了亨特兄弟在操纵大豆,所以纷纷加入交易,试图搭上顺风车,大豆期货开始暴涨,从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涨到高峰时期的10.30美元,整整翻了一倍。
  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CFTC)觉察到不对劲,决定对亨特兄弟提出起诉,亨特兄弟则指责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见不得别人赚钱就眼红流口水,这种针对俺们家族的诉讼简直就是勒索……
  亨特兄弟确实不傻,打口水仗的时候,已经偷偷的将大豆期货全部卖出。
  卖糕的——挣了1亿美元!荷,这钱来得那个爽快啊!
  CFTC指责亨特兄弟操纵市场,但是又拿不出来什么过硬的证据,美国法庭宣布不支持其诉讼——CFTC一下子名誉扫地!
  看到了美国监管部门的软弱无力,亨特兄弟打算在白银期货市场上再玩一把豪赌,狠狠的赚他一笔,说不定就此成了世界首富呢!
  正如前文所说,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滥发纸币必将为通货膨胀打开罪恶之门,许多普通人当时并没有那种意识——但商业头脑敏锐的尼尔森.亨特却看出来了这一条。
  大豆那玩意儿,毕竟价值低,不好长期保存,怎么能和白银相比呢?
  早在1973年,尼尔森就开始在中东购买白银现货,当时的价格为2美元/盎司左右,同时亨特家族还在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市场上买进白银期货。
  尼尔森绝对富有战略眼光,他在白银价格谷底建立了大量仓位。到1973年12月,亨特家族已经购买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白银现货,并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购买了3500万盎司的白银期货,他们俨然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白银持有人之一。
  市场上的白银开始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又有一大批交易商跟在亨特兄弟的屁股后面冲入白银期货市场,在仅仅两个月之内,就把白银价格提高到每盎司6.7美元,涨幅接近130%!
  看清楚,我们2010年9月份到现在(2011年2月份),白银的价格也上涨了接近90%!
看到银价暴涨,在过去几年中以远低于2美元以下的成本收购了大量白银的墨西哥政府心动了,他们可储备了5000万盎司的白银呢!
  该出手时就出手,墨西哥政府决定出手——5000万盎司的实物白银顿时涌向市场,白银价格立即暴跌,下跌了40%,一直到了4美元/盎司左右。
  墨西哥政府大赚而特赚了一笔,哗哗哗的数着美元,当然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而亨特兄弟呢,到口的肥肉“唰”的一下子又没了,心里自然是窝了一肚子火,虽然很窝火,他们脑袋还是很清醒的,他们也看出来了,要控制白银这种重要的贵金属,只凭自己家族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和中国银行业改革一样,借助外来的“战略投资者”。
  尼尔森把目光投向了中东,那里有亨特家族的石油生意,正好和沙特王子们的关系很好,而这些王子们又控制着沙特最大的银行——国家商业银行。
  成功的游说之下,亨特家族拉到了沙特阿拉伯王室的赞助,还吸引了沙特国家货币局的大量外汇投资。
  这个时候,正是亨特兄弟在大豆期货投机案件上最后结案时刻,“期货操纵”的指责不绝于耳,亨特兄弟这次长了个大心眼,他们很有耐心的大量吸入现货和期货筹码,同时做了大量伪装,自称购买白银是为了进行国际贸易,因为白银的价值比纸币更稳定。
  听起来很有道理,从交易上也查不出什么破绽……
  这时候的白银价格依然5美元/盎司左右。
  大豆期货投机事件尘埃落定之时,亨特兄弟再把炒大豆期货所赚的钱投入白银投机中,
  到了1978年底,尼尔森-亨特直接控制的白银现货可达到了几亿盎司,与此同时,全球通货膨胀和炡菭局势不稳定已经持续了几年,黄金的价格由原来的35美元/盎司飞涨到500美元/盎司,相比之下,白银的价格涨幅还远远不够,依然在6美元/盎司徘徊。
  1979年夏天,尼尔森-亨特终于决定发起总攻——他要让以前缓慢上升的白银价格坐上三级火箭,要它像黄金一样暴涨十几倍……
  决斗开始了!
亨特兄弟和沙特家族控制的“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向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下达了累计4000万盎司的买入指令。
  市场上出现了巨额买盘,银价很快从6美元上升到11美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谁在买入——CFTC调查了交易记录,发现大部分买单来自“国际金属投资公司”,而这家公司在百慕大群岛注册。
  很快,纽约和芝加哥的每一个交易商都知道了亨特家族是“国际金属投资公司”的后台老板——既然这么富有的亨特家族在为白银“做庄”,那么小投机者当然应该选择“跟庄”,这样虽然很危险,却有机会大赚一笔。
  随着投机者的不断涌入,白银的价格日趋疯狂——从11美元上涨到20美元,然后30美元,到了1979年年底干脆突破40美元!
  天啊,究竟要涨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呢?
  到1979年年底,亨特家族掌控了纽约商品交易所53%的白银期货合约和芝加哥交易委员会69%的白银期货合约,总共掌握着1.2亿盎司的现货和5000万盎司的期货,这还不包括亨特的合伙人——沙特阿拉伯王室成员以个人名义持有的白银。
  当时全球每年的白银交易量也不过2000万盎司,亨特家族已经切断了白银流通的渠道!
  到了1980年1月,亨特家族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战果——白银价格上涨到48美元!
  几乎所有看空的人都已经认输出场,亨特兄弟如果这个时候选择出售,赚到的财富在那个时代将是天文数字!
  然而,也许是被墨西哥政府涮了那一把之后,亨特兄弟太不服气了,也许是非要再次玩CFTC一个难堪,或者,就是想赚走所有参与到白银市场的人的钱,或者,就是亨特兄弟想通过打败所有人来证明自己……总之,亨特兄弟杀红了眼,没有停止。
  为什么亨特家族还不住手呢?
  利令智昏已经不足以形容亨特兄弟的行为,用最流行的话来说,亨特兄弟现在已经不是在为金钱而战斗了,而纯粹是赌气了——赌气的对象是整个白银市场乃至整个期货市场……
  其实,到这个时候,亨特兄弟的财富也基本耗尽了,为了维持对白银市场的垄断,尼尔森-亨特被迫向美国华尔街的几家大银行高息借贷,举债超过2亿美元,平均利息高达19%!
  1980年1月21日,白银涨到了它的历史最高价:每盎司50.35美元。
  记住,这个价格迄今还没有被超越!

更多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