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坛

再谈籽珠

再谈籽珠 再谈籽珠 再谈籽珠 再谈籽珠
56
讨论

谈籽珠必定绕不过籽料,关于籽料的皮色毛孔鉴别我以前的帖子有描述,有兴趣的老铁们可以去看看,这里不多描述,以前那个“好久没发科普贴,来谈谈籽珠吧”贴里讲到的很多内容,本帖也不再赘述~我们上点新菜。

(此贴的所有内容仅针对新疆产的籽料。)


首先来谈一个特别大的籽珠误区——浓度。

知道大家都喜欢年糕料,知道大家都喜欢浓白,谁不喜欢呢?(请给我来一打~~)可是籽料真的有那么多浓浓的白料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绝大多数的新疆料都是青白色调,更别说籽料了,那白度够的籽会有什么特征呢?


(1)要么油性润度不够,整体发干;

(2)要么浓度不行,白得有点冷,就是多了点透度但又没大部分青海料那样的水;

(3)要么就是肉粗肉松,结构大(关于结构我后面会有专门讲解)。


不错的白籽没有(2)的毛病就会有(3)的毛病,没有(1)的毛病就会有(3)的毛病,全部都完美回避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价格,而是要认知到找这样的料是不容易的,物以稀为贵,找到了那价格必然不美好。在籽料市场,大家的喜好可以说都是很明的,任何一个商业市场的特点都是有求必有应(需求起来了必然供应就会很快的跟上),籽料市场也如是,这样级别的新疆籽料的的确确没有这么多呀,那一大堆又白又细又油价格还很香的“籽”是不是就理所当然的登场?


那在上述3点里,油性和结构细度与白度的矛盾绝大部分玉友都知道,但少有人去关注浓度与白度的关系。我们说一个料好不好,经常会用到“老熟”这个字眼,就像刚蒸好的年糕,熟透了,糯糯的,看起来就舒服,这也是形容一个料特别好的赞美之词,里面既有对油性的夸赞,又有对浓度的褒奖。现实是,越白的料,必然浓度容易差,而如果浓度也很高,必然肉容易白得有点僵硬,向大理石的感觉靠拢。白籽本来就少,浓白还熟的少之又少,但是俄料不同,白还浓的料本来就多,僵感也比籽料重(虽然油性好的俄料也不少,但是绝大部分俄料就是没有籽料的那个味儿和那个手感,始终有点瓷),自然市场95%都给占据了,供需使然呀。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开始谈珠子了,想象一下,又油又白但是浓度常规的籽料,切割成10mm,8mm,7mm的籽珠,透度是不是会升很多?看起来是不是会没有同料挂件那么浓?(见下图)是不是看起来好像东西不对啊,不会是青海料吧,为啥这么水?这是最大的误区呀!再想象一下,磨成那么小那么薄的珠子了,还能浓如年糕,那原料的石性和僵性会如何?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珠子都不是籽珠,因为大家喜欢浓白,对珠子却也一样要求......所以曾经一个坛友专门跟我提,说“玩玉的新人们都被俄料审美带偏了,根本不知道真籽料啥样,更没有这个认知了。”


那我来让大家回忆一下,“羊油膏”到底长啥样。我这里网上找了个图,仅供大家参考参考。大家观察一下最薄处,是不是略微半透明?真实的羊脂玉就是这种感觉,似透非透,似糯非糯,欲滴未滴的感觉。

再谈籽珠_和田玉

再谈籽珠_和田玉

再谈籽珠_和田玉

更多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