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坛

从尹雪艳的蜜丝佛陀说开去【得瑟帖之二,我和我的民国首饰情节】

永远的尹雪艳 剧照



      “尹雪艳着实迷人。但谁也没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艳从来不爱擦胭抹粉,有时最多在嘴唇上点着些似有似无的蜜丝佛陀;尹雪艳也不爱穿红戴绿,天时炎热,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的了不得。”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


白先勇先生


      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民国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是我极其崇拜的男神一枚,是由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而了解他。《永远的尹雪艳》也是他的代表作,以塑造风姿翩然的尹雪艳来表现上海的钟灵毓秀。谈起尹雪艳,白先勇说,这个人物的灵感来自他童年的记忆,“我从9岁到12岁都在上海度过。1945年,我从尘土飞扬的重庆来到上海一看,花花世界。那时我只是个孩子,也不曾进过百乐门,只是路过在门口张望,见一群舞*婀娜地款步踏入,那种无与伦比的翩然风姿,妖冶迷人,真是踏遍全世界都再找不到,怕是只有在大上海,这方百年来浸润于中西文化的灵气之地,才能吸纳、融合、培育出这样精致的美人。”多年后,当他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读书时,便萌生了写《台北人》的想法,《永远的尹雪艳》也成了开卷之作,作品通过对尹雪艳形象的刻划,同样也揭示出台湾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2013年5月4日,由胡歌、黄丽娅、黄浩、梁伟平等主演的吴侬软语上海话版《永远的尹雪艳》登上话剧舞台。



《妆匣遗珍》中的西洋女子肖像


      民国是清朝过度到现代的特殊时期,传统文化审美和现代文化审美在此浸润。我很喜欢这个年代的建筑、家具、服装、首饰,它们有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风骨,却融入了着西洋审美的韵味。被封建文化束缚了多少岁月的女人们,也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爆发性的意识觉醒,心中涌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一如那些经典的老上海海报,女人们微卷鬓发、柳眉媚眼、红唇丰满,衣着或是传统规矩的长款修身旗袍,或是西洋礼服长裙,精致的首饰,高跟鞋,但很多面容却依然遗留着封建传统女人拘谨的娇羞,依然有着清代仕女画的神韵。这是一个时代的经典,不可磨灭,当你回头,伊人在历史的一方诱惑着你注目。


      以上引子……


      因为这一种无法自拔的民国情节,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清代至民国女子服饰妆容演化的文章,可惜才疏学浅,没有系统的知识,东一块西一块,听来的看来的都不够凑成一篇完整的东西,拖了又拖,直到有一天我因为同事的一句话而大跌眼镜,好吧,非写不可了,仅仅是把听来的原版照抄给各位小伙伴啦。下面我来讲三个故事,是真实的,我经历的。


民国洋行广告


      2013年一次乘火车去上海,这列班车的始发地是重庆。在我对面的一位重庆老奶奶,她的眼珠子是蓝青色,对就像阿瑟·高顿(Arthur Golden)的小说《艺伎回忆录》中对于小百合眼睛的描述一样迷人。第一眼看到她,我的视线便无法从她的身上离开,那是因为,因为她佩戴着让我眼花缭乱的老银手镯、耳环、戒指。一路上我忍着这样的冲动:奶奶,您能把那些首饰卖给我吗……对于民国女子的首饰,貌似中毒已深。

      其实据我的了解,民国及以前的女人都是很喜欢佩戴首饰的,不论家境。大户人家的女子,首饰自然多些,品级高些,什么珍珠点翠,黄金宝石,色彩炫目;而小户人家的女子,是以老银、白铜为主,但是样式也非常精致的。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在江浙一带农村,女子佩戴耳环的话基本都是纯金的,蛮少见银质的,就算家境一般,也是一样。我想,在那个年代,女子的服装没有如今这么样式多彩,她们也必然会用各式首饰才会让自己在众人中更加出挑吧。然而自从“破四旧”之后,人们对于金银首饰珠花宝石讳莫如深,很多人甚至主动毁坏、丢弃了自己家形形色色的珠宝,女子佩戴首饰的习惯才慢慢在历史的长河中淡出了。而奇怪的现象是,我观察江浙一带农村的阿姨们,她们很多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外出礼佛时佩戴手串、戒指、耳环等各式首饰,往往还有机械手表,虽然不是很精致或贵重,但一定是认真搭配的,基本上以银质为主。也许她们是最后一代这样的人,让我们可以瞥见那个年代的女子对于首饰态度,也在彰显着一种生活仪式感。

民国时期上海啤酒海报


      2017年早春,我得知绍兴一个小村庄拆房子、有很多老家具被遗弃的消息(因为我经营TB店,也想去搜些宝贝吧),火速赶到现场。江南水乡,小河仍在,建筑却满目疮痍,雕花的门板抽屉被卸掉铜质配件,其余砸碎遗弃在废砖烂瓦中。一座白墙灰瓦的老屋子屹立在废墟里,我想进去看看。翻过小山一样的砖石废渣,走进了一片狼藉的小院子,瓦砾中盛放着娇艳的蔷薇。我跨过小屋的台阶,爬上昏暗陡峭的木质楼梯。经过多少年岁月的变迁,那台阶依然牢固无比,当我一级一级踩上去,似乎漫步在这小屋几十年的历史中,它正在对我诉说它的过往。楼梯拐了一个弯,上了二楼,不大的面积,废弃的日用品和家具被掩埋在厚厚的灰尘下。推开榫卯结构的老木质窗户,满目斑驳的白墙灰瓦,绿树成荫。我想,我要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女子该有多好。转过身,我看到一个雕刻着“喜”字的竹质婴儿推车,我动了下它的各个部件,榫卯牢固,设计非常巧妙,转动灵活,心中一阵欣喜。角落里灰尘蛛网下,是一片片木质摇步床的雕花版,也有年代轻些的,玻璃的饰面上油彩绘着鸳鸯莲花。主人的生活一幕幕在我眼前,我似乎看到他们在温柔的江南水乡嬉戏玩耍,青梅竹马,长大成人,经历过怦然心动朴实的爱情,结发成亲,后来阁楼里有了婴儿的哭啼,简陋的屋子里充斥着一家老小幸福的欢笑。这男子下地耕作,女子在河边盥洗衣物,烹煮汤羹,生命如此延续。我想复原了这摇步床,合上纱帐,享受自己妩媚馨香的浪漫小世界。

丝路花玉在绍兴拍摄的旧宅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我的同事兼老师。他1948年(也就是民国末期)出生于杭州状元弄,五十年代在上海静安区读小学,堪称有趣的直男。我们大家茶余饭后常听他讲起老上海街头巷尾的趣事,从五十年代上海街头卖牙刷的怎么吆喝,孩子们怎么串成一队,穿着木屐打着整齐的巴掌嘲笑“瘌痢头”的儿歌,到趴在英法租界的围墙上看各种精美绝伦的“安琪儿”雕塑(其实就是租界内很多外国人的墓地,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的坟墓没有中国人的那么阴森可怕,怎么会有那么可爱的天使形象呢)。每每有酒的时候,讲的更多。我们年轻的同事们一向认为他对于女人的化妆品是根本不了解的。因为他对于所谓的“品牌”常常嗤之以鼻,认为气质和涵养才是一个人最好的品牌。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眼里,衣服好不好看,妆容美不美,倒是需要人的气质去衬托,而不是服饰衬托人了,这一点我倒也是蛮认可的。随着年纪增长,慢慢发现一个人的涵养气质竟然都会写在脸上。一个人看起来舒不舒服,和年龄倒没有太大的关联了。女人,男人,都是这个理儿。你看过的书,听过的音乐,走路的姿势,吃过的东西,说过的话,十几二十年以后,都会变成你自身气质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香烟海报


      某次在西溪湿地晚餐,同桌有一位阿姨,鹤发童颜。当我听到她说自己是民国年间出生的,眼睛一亮,立刻紧追不舍地向她求索她小时候关于那个年代女性的记忆。当我问起她们如何涂口红,是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快要出嫁的新娘梳好头,拿出一片红纸,在嘴巴上抿一抿呢,她说那是穷人家的女孩子才这么涂,大户人家的女子已经在用西洋口红啦!而至于发型,是盘发插发簪的也有(对,大户人家就是那种珠翠满头的),洋气点的就是烫发头哩。最有趣的是,普通人家的女子那个时候画眉毛,居然用的是木炭!就是烧锅的黑炭!听完我脱口而出:“那画出来不成了蜡笔小新么?”阿姨被我逗乐了,其实我真的小看了她们的化妆水平。画眉不就是要黑色系颜料而已么,画得好不好,关键在技术。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那么民国女子用黑炭也是异曲同工啦。关于其他画眉材料,如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看看来龙去脉了。还记得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时,贾宝玉要送林妹妹“颦颦”为字,讲到《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作画眉之墨”,说的这个“黛”,也就是画眉的材料啦。

丝路花玉自拍的民国写真(诀窍:用三脚架)


此处插播一个典故:

      关于画眉,还有一段“画眉之乐”、比喻夫妻恩爱的典故。此典故与韩寿偷香,相如窃玉、沈约瘦腰合称古代四大风流韵事。汉代《汉书·张敞传》:“敞为人敏疾,……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终不得大位。”意思是说,汉代的张敞做京兆尹时,天天早上在家帮太太画好眉毛以后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宣帝。一次,汉宣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意思是夫妇之间,在闺房之中,还有比画眉更过头的玩乐事情,你只要问我国家大事做好没有,我替太太画不画眉,你管它干什么?后来也有人用画眉之乐表示男女相爱狎昵之事。比如,倚天屠龙记里,到最后,赵敏问张无忌是否会天天给自己画眉,其实就有点半遮半掩的挑逗之意。


张敞《画眉之乐》


      这一日听了阿姨讲的关于那个年代女子的妆容趣事,兴奋点比较低的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开心了好几个小时。当我无意间跟老师说起阿姨所讲的内容,这一位对于现代女性的衣服、化妆品品牌根本不了解多少的直男,居然突然扶了扶眼镜,说道:“口红不是蜜丝佛陀么?”这一下我的眼镜倒掉下来了!Oh my god!他怎么会知道蜜丝佛陀?没学过英语的老师告诉过我们,老上海人管弹簧锁叫“四不灵”(其实就是英语中弹簧spring的音译;还有个趣事儿,就是那个年代配钥匙都是配三把,第四把就不灵了,他们就这样记住了这个词语的发音),管宾馆门童叫“波衣”(其实就是男孩儿boy的音译)。上海曾为英法殖民地,外国人与本地人的语言杂糅,就出现了很多类似的音译词汇。但对于他会知道蜜丝佛陀,真的感到很意外。其实我也是去年才知道蜜丝佛陀的,我的好闺蜜贝贝,她告诉我最近迷上了一款粉底,是蜜丝佛陀的,当时我觉得这个名字挺好玩,就记住了。好吧,说来惭愧,迪奥雅诗兰黛香奈儿倒是了解,蜜丝佛陀真的不知道……所以当听老师说,蜜丝佛陀在他小的时候就有所耳闻,我便对这个品牌产生了极大地兴趣。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我才对这个创始于于1909年的化妆品品牌肃然起敬。



民国香烟广告


      越来越觉得此文像是记事本或者读书笔记,有点没条理。但我很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分享给大家,比如,老师说,那个年代的女人穿旗袍,普通女子多穿深蓝色无花纹的棉布料长款,大致有无袖、短袖和长袖三种,根据季节变换厚薄。这种蓝色,也就是当时人们常说的“士林蓝”。而且,在这三种旗袍中,一般无袖的旗袍基本上都是高档点的真丝面料做成,有好看的花纹,因为无袖属于比较时髦的款式。有的女子穿旗袍会烫发盘发,也有梳两个小辫子的,一般见于未婚女性,比如女学生一般都是梳小辫或是齐耳剪发。关于鞋子,她们一般穿搭扣布鞋,当然也有穿高跟鞋的。 


民国士林蓝布料广告


      据老师的记忆,他们五十年代初在上海读小学的时候,班级里有很多来自江苏北部农村的同学,穿布鞋,身上常常佩戴长命锁、项圈、手镯之类,其实就是现在古玩市场上常见的那些老银器。他们的发型和衣着也很特别,可以窥见晚清中国孩童的传统装束打扮习惯。


丝路花玉藏民国老银锁


      还有,那时的女子即使使用口红,也不是像现在这样的画法。她们只在上下唇各勾勒一个半圆,合起来就是一个萌萌的小圆圈。为什么呢?二战以后,西欧风行大嘴妆,以嘴型大、嘴唇厚、曲线分明为美,认为这样的嘴富含女性的魅力。而中国古代对女子面目五官的审美标准是:细弯的柳叶眉、圆圆的杏仁眼、小巧的樱桃嘴,至于鼻,则无物可状,以挺直而小巧为标准。女子若有其中一美,便可人美人行列。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家蓄妓,有两人最中他的意,一位称樊素,貌美,尤以口型出众;一位名小蛮,善舞,腰肢不盈一握,白居易为她俩写下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风流名句。所以,民国时期聪慧的东方女子对口红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樱桃小口”一点点是她们心目中的时尚唇形。看下面的这一幅仕女画,即用红色口脂点画出圆唇,上下嘴唇合拢是一个圆圈圈,是不是很可爱呢?


      其实在中国古代,点唇用的也称为胭脂。还记得红楼梦中贾宝玉总爱吃丫鬟唇上胭脂的坏毛病么,这个胭脂,其实说的是点唇的胭脂膏,而不是涂在脸上的胭脂呦。自汉代引人红蓝花作胭脂后,后人即统称为“胭脂”,如《中华古今注》云:“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并据说是姐己先用,以此脂产于燕国而名。事实上,“胭脂”从“焉支”或“阏氏”来。妆唇以红,在中国起源亦早,楚宋玉的名篇《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若其丹”。“丹”即朱砂,它是古代妇女妆唇所用红脂的主要原料, “朱”的色彩为“红”,故古人常称女性的口唇为“朱唇”。中国古代的口红,制作得是很精细的。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经记载过当时的制作工艺,即先制香酒,以丁香、藿香两种香料,拣上好的裹人新收的、无杂质的洁净棉花中,然后投入事先已烧至微烫的酒中,以热酒吸收棉中的香料之味。吸收的时间为夏日1天1夜,春、秋两季为两天两夜,冬季为3天3夜。浸透到期后,取出棉花和香料,将牛油或牛髓放人此香酒,旺火大烧,滚沸一次加一次牛油脂,数滚之后,撤火微煎,此时慢慢掺人以朱砂研取的红色颜料,并以青油调人,搅拌均匀,灭火后,待其自然冷却,凝成的红脂细腻鲜艳,香气蕴藉,即为妇女喜爱的饰唇用品了。  


      还有,关于“黄毛丫头”小趣事。旧时代的女孩子,没结婚的叫黄毛丫头,结婚的女子一般都要进行一个“开脸”仪式,就是技法娴熟的师傅把丝线绷在手上,来回一绞,女人脸上的汗毛就会被带下来,干干净净,开了脸便算作妇人了。你看,人们总会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其实我自己都没观察过自己脸上有没有汗毛,好吧,先面壁思过一下,我也太不关注自己的脸了。


五十年代美国海报

樱桃小口一点点


      再来看看她们怎么打理头发吧。民国女人常用榆木(也称“粘头树”)的刨花渣浸泡,取粘稠的液体护理头发,类似摩丝的作用,使用后顷刻光可鉴人,又利于梳理定型,且散发出淡淡的芬芳,还具有润发乌发之功效。下图为一只古玩市场常见的民国粉彩瓷刨花缸。刨花缸是旧时妇女梳妆台上一件不可缺少的用具。刨花缸虽曰缸,但长不过三寸,常见的有鹅子形、海棠形、蝴蝶形、云叶形,以瓷制为主。缸内存放刨花水,是妇女美发、护发时常用的“发水”。唐代诗人徐安期《催妆诗》云:“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作好春。不须满面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描绘了新娘坐在花烛前面对明镜梳发化妆时的情景。其中,新娘梳理发型就得使用刨花水。也有用化工头油的,其主要成分是凡士林。所以,你知道为啥中世纪的电影中,外国人睡觉,除了穿那个长长的白色睡袍,还要戴一顶帽子了么,这也叫压发帽,有了它,睡觉不会把被子弄油啦。


晚清粉彩瓷仕女婴戏刨花缸


      以上抛砖引玉,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几个在民国时期风行的化妆品及日用品品牌,并且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对它们的描述:


1.蜜丝佛陀唇膏 出自——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

     【原文】“尹雪艳着实迷人。但谁也没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艳从来不爱擦胭抹粉,有时最多在嘴唇上点着些似有似无的蜜丝佛陀;尹雪艳也不爱穿红戴绿,天时炎热,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的了不得。”

        蜜丝佛陀是是maxfactor的音译,“蜜”是指蜜甜可人;“丝”指如丝细腻;“佛陀”则指觉悟人生。口红的出现,因为其靓丽的颜色,与使用的方便,很快便在上海女子中流行起来,取代了传统的红纸。民国女子因此获得了别样的风味。诞生于1909年的MaxFactor蜜丝佛陀,拥有纯正好莱坞血统。1969年,因在艺术和科技方面的非凡成就以及对电影业的杰出贡献,Maxfactor受邀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唯一一个彩妆行业的金色五星。


2. 丹琪(Tangee)唇膏 出自——张爱玲《童言无忌》

【原文】“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我母亲怪我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可是我不像她那么富于情感。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      


3.双妹牌花露水(香水) 出自——李碧华《双妹唛》,叶广岑《梦也何曾到谢桥》

【原文】她抓住一瓶双妹唛花露水,在途中,跳进海里。被人发现时,船已驶得好远。也许她获救,也许没有。

【原文】谢娘身上有股好闻的胰子味儿,跟我母亲身上的“双妹”牌花露水绝不相同;相比较,还是这胰子味儿显得更平淡,更家常,更随和一些。我喜欢这种味道。

        

4. 双妹牌痱子粉 出自——亦舒《遇》

【原文】我躺在长沙发上看小说,每隔十五分钟,听古老时钟“当当”报时,非常宁静,我决定在十一点半时去淋浴,把湿气冲干净,在身上洒点双妹牌痱子粉,换上花布睡袍,上床做一个张爱玲小说般的梦──曲折离奇,多采多姿。


5. 珂路搿(Colgate)牙膏 出自——林语堂《我怎样买牙刷》

【原文】有一回Colgate,大约是良心责备,十分厌倦这些欺人的广告,出来登一特别广告,问人家:“你因看见广告而受恐慌吗?”并说一句老实话:“牙膏的唯一作用只是洗净你的牙而已。”

这个珂路搿(Colgate),其实就是高露洁啦。


6. 高露洁漱口水 出自——苏童《训子记》

【原文】他们不知道马骏清除酒气也有他的秘诀,这不影响他的工作,透露了无妨,你也可以试试,先用漱口水(最好是进口的高露洁)在嘴里含两分钟,然后用新奇士橙子(嫌贵的话可以用三峡脐橙代替)的皮咬上两分钟,保证你嘴里酒气全消。看到了么,橙子皮可以去除口腔的酒味……


7.无敌牌牙粉 出自——沈从文《静》,张爱玲《相见欢》

【原文】走到厨房去,翠云丫头正在灶口边板凳上,偷偷的用无敌牌牙粉,当成水粉擦脸。

【原文】那次她到南京去住在他们家,早上在四合院里的桃树下漱口,用蝴蝶招牌的无敌牌牙粉刷牙,桃花正开。一块去游玄武湖,吃馆子,到夫子庙去买假古董——他内行。在上海,亲戚有古董想脱手,都找他去鉴定字画古玩。


8.双妹生发油 出自——琦君《髻》

【原文】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着油垢味直薰我的鼻子。有点儿难闻,却有一份母亲陪伴着我的安全感,我就呼呼地睡着了。


9.三花牌发油 出自——琦君《髻》

【原文】姨娘洗头从不拣七月初七。一个月里都洗好多次头。洗完后,一个丫头在旁边用一把粉红色大羽毛扇轻轻地扇着,轻柔的发丝飘散开来,飘得人起一股软绵绵的感觉。父亲坐在紫檀木棍床上,端着水烟筒噗噗地抽着,不时偏过头来看她,眼神里全是笑。姨娘抹上三花牌发油,香风四溢,然后坐正身子,对着镜子盘上一个油光闪亮的爱司髻,我站在边上都看呆了。


10. 司丹康头油/美发膏 出自——张天翼《包氏父子》【原文】“你用的是什么油?”——龚德铭的声音。“我呀,我用的是——是——唔,也是司丹


      文章最后插播一个有趣的图片,无意中拍摄。某晚上洗漱完毕,在书橱上看到一位朋友从拉斯维加斯带回来的香水和云南好友寄来的民国发簪,最最钟爱的两样东西偎依在一起,忍不住为她们合影,因为她们本是两样永远都不可能相遇的东西,如今却在一起。配一条旁白:穿越百年,穿越千山万水的相遇民国的簪子和coco*的Chanel,两位创作者从没有想过会遇到彼此。不论年代和国籍,亘古不变是女人爱美的心。


      由此,引申出来更多的美丽的碰撞:当你钟情于来自法国的Chanel香水,18世纪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奢华的皇宫里穿着钟爱的中国丝绸睡衣;刘姥姥把贾府从西洋运回的自鸣钟当成了“坠着秤砣的匣子”,景德镇的工匠正在描绘一件英国皇室定做的珐琅彩瓷,只不过上面仕女的脸庞被指定画成了洋人的模样;14世纪中国的一位富商夫人正在迷恋来自印度的香料,却不知曾经的莫卧儿帝国伊斯兰教堂中放满了备受信徒爱戴的中国蓝色元青花。民国时期的一位大家闺秀正在欣喜刚收到的生日礼物,一把来自英国的蕾丝阳伞,西洋的家庭主妇正在迷恋来自东方的绿茶。美丽,美好,永远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我将所有知道的东东都写出来了,很开心。也希望你们阅读开心。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发布于 2017-10-10 18:24:41
回帖7 评论4 浏览 -

回帖

抱歉,本回帖仅楼主可见

抱歉,本回帖仅楼主可见

抱歉,本回帖仅楼主可见

抱歉,本回帖仅楼主可见

抱歉,本回帖仅楼主可见

抱歉,本回帖仅楼主可见

抱歉,本回帖仅楼主可见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