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转载的)
作者是祥瑞御免的马亲王……马伯庸
我一直到现在才有勇气写下我的所见所闻。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两年前,一位制片人(就不公开他的名字了)在微博上炫耀,说他去了河北衡水一家博物馆,被其中的藏品所震撼,由衷地赞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后人需要好好保护和发扬。他还发了若干张藏品图片。这些图片,让我受到了很大惊吓——至于为什么惊吓,你们后面就知道了——我对这家神奇的博物馆充满了好奇。它是一个很严肃、很正规而且很有情怀的博物馆,可展现出来的极小一部分藏品却足以毁掉观者的三观和大脑,两次。这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藏品啊!如果能看到全貌,该是怎样的震撼?出于对超自然神秘事物的执着,我很想去实地看看,可惜一直未能成行。时间推移到最近,恰好我的妻子和孩子回了娘家。于是我和另外一位朋友驱车前往河北衡水,在那里,另外一位当地的朋友已经打好的前站——确认这家在湖畔的博物馆仍旧处于开放状态。我不打算说出这家博物馆的名字,知道的人,一听就会知道。不知道的人,根据我这篇游记里故意透露出的蛛丝马迹,以也会推测出真相。从文献的只言片语中分析出古代宝藏的秘密,这也是一种乐趣嘛。我们抵达衡水是在中午,草草在湖边吃了顿饭,然后直接去了博物馆。这一天特别炎热,我们抵达的时候,博物馆门前一辆车也没有——事实上,周围半公里内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栋建筑,只有博物馆前面的公路偶尔会有泥土车和拖拉机经过。这是一座朴实而方正的建筑,其貌不扬,非常低调。我们兴奋地举起相机,拍了我们这次旅途中的第一张照片。我们就像是那些恐怖片的愚蠢游客一样,浑然不知自己即将踏入一个什么世界。
开过大门,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块大广告牌,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一些慷慨激昂的解说词。虽然文采有欠精炼,充斥着一股电视购物说辞的味道,但里面的诚意还真是满满的,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地方。我特意拍了一张高清,请大家仔细阅读,这里有一句话,隐藏着惊天秘密,一直到我离开博物馆回过头来阅读,才悚然发觉——原来任何事情,都是有预兆的。
博物馆门前非常安静,一个人也没有。是的,一个人也没有,连售票柜台也没人,也没有保安,大门紧闭着。我们徘徊了片刻,看到大厅里有人在溜达,连忙拍打玻璃门,举着相机,露出外地游客的憨厚笑容。那是位五六十岁的女子,她拉开门,问我们干嘛。我说参观,女人没多问什么,说一人三十,直接给我吧。我们把钱给了她,换回三张皱皱巴巴的门票。
我必须要辩解的是,这张门票和我的照相技术、器材无关,它本来就是这么糊……
女人打开门,然后就自顾坐到旁边的椅子上打盹去了。我们进入大厅,正面的装饰很平凡,甚至还有那么点创意。我仰起头来,仔细地阅读上面的藏品特色。
总结来说,这篇说明想强调的有两点:一,这里馆主是当地村子的一名干部,业余时间喜欢搜集古董,这里是他三十年积攒下来的珍品,以陶瓷为主,涵盖远古至明清;二,我们这里的藏品都是超大的哦,汉代大瓶、唐代大碗、元代大盘和大壶,全国没有比我们藏品更大的了。“让人震惊和感到不可思议”。我必须要再重复一下解说原文“让人震惊和感到不可思议”。这句描写一点都不夸张。整个场馆分为三层十二个展厅,没有解说员跟着,甚至没有一个保安,偌大的博物馆内除了门口睡觉的大妈以外,只有我们三个人。我从来没在如此优渥的条件下参观博物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展厅里的照明有点弱,但我没有看到禁止拍照的标志。问了大妈后,大妈大度地摆了摆手,说随便拍,随便拍。在此我先要声明,我不是古玩行家,只知道一些粗浅的知识。如果在见识上犯了什么低级的错误,还请多多原谅。但我保证我的鉴赏水平和博物馆藏品的惊艳程度没关系。好吧,前面的废话说的太多了,让我们尽快进入这次灾厄……呃,奇迹之旅吧。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款乾隆年间的绿地粉彩花鸟纹盘。我没行家那种眼光,但这玩意的釉色看起来总有些奇怪……
看过这件,我又看到一件雍正年间的珐琅彩宝石红花卉草虫纹带盖梅瓶。但这种新娘子出嫁赶上刮沙尘暴般的红色,真的是太可疑了啊!再说雍正年珐琅彩宝石瓷器,几百万身价,就这么放在没有一个保安的博物馆里真的好吗?
再接下来,我看到了第三件藏品。这件藏品可能是乾隆年间的红描金皮球花盘龙长颈瓶,可能会很值钱。为什么说可能呢,我拍下了解说牌……
喂!你们在写牌子之前根本就没想好是吗?就算写错了,重新做一面啊!为什么要这么诚实地让参观者看到修改痕迹啊!不会有人会为你们的认真喝彩好吗?而且那后补上去的“稀世珍品”潦草的手写是怎么回事……根本就是在讽刺这四个字的涵义啊!我在这个牌子背后,看到了书写者的犹豫和彷徨。从这时候开始,我似乎触摸到了这个博物馆的一丝特质,它令我有些不安,也有些期待。然后我看到了雍正年间的粉彩九桃纹橄榄瓶。
纵然以我之孤陋,也知道曾有一件清乾隆粉彩九桃大天球瓶曾拍出过700万港币的天价。所以还是老问题,这么一件宝贝,如果是真的,放在没保安没监控设备没安防系统的玻璃橱窗里,真的好吗?紧接着,我眼前一黑。因为我领略到了本次参观的第一次高潮。这是一件乾隆年间的黑地粉彩描金堆塑八宝双耳瓶。
但这充满童趣的画面到底是什么啊!
居然还有一张可爱的脸!恶意卖萌是犯规你知道吗!和黑地粉彩描金堆塑八宝双耳瓶根本不搭好吗?!!
然后我再看到这个和田玉制的一脸不情愿的萌化关老爷,真的一点都不意外了……
刚才的经历太过刺激,我决定离开这个展厅休息一下。当我快接近出口的时候,却看到了一样东西。这东西十分巨大,形状好似一只大缸,上面画着一些美女,这些美女的相貌和做派,似曾相识。它横亘在出口的位置,气势十足。可惜这里灯光条件太差,我又过于激动,照片不是很清楚——但这并不重要。
因为我把视线移到下面去,看到了它的解说牌。这件东西的名字,叫做粉彩十二开光金陵十二钗大缸。粉彩大缸不算稀罕物,上面画人物也属平常,用红楼梦人物更是再正常不过了。可是……
你是说,题款“大清雍正年制”的粉彩大缸,上面画着金陵十二钗是吗!!!混蛋!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啊!!雍正死的时候曹雪芹才21岁好吗!!乾隆年间红楼梦才开始流行好吗!!雍正年间的人为毛会知道金陵十二钗!设计大缸的,是若曦还是洛晴川啊?!我的旅途从这里开始,陡然开始加速,博物馆中的神秘力量,把我抛向了命运的惊涛骇浪中去……我稍微稳定了一下情绪,继续参观。我最先看到的,是成化年间的青花龙凤纹盘。
直径42厘米,高12厘米,作为盘子可真不小。等一等,不是说“成化无大器”吗?这个是不是有点太大了?然后我就看到隔壁一个直径50厘米的成化斗彩纹盆……
这个疑惑没有持续很久,因为我很快看到一件宣德年间的青花龙纹大罐。尽管我知道这样的纹饰确实存在,可负责这件描画的工匠格外用心啊。罐上的龙和狮子画的太精致了,就像是活物一般,表情栩栩如生,瞪大了双眼,一副“我操,他已经发现我们了”的表情。
然后我看到邻近的洪武年制的釉里红龙纹大玉壶春瓶。虽然这种样式和龙纹造型确实有真实存在的器物,可这位工匠的画风就有点………我觉得朱元璋一定不会开心。
把这个工匠拖出去剥皮实草,谢谢。其实我对瓷器没什么认识,每次看到这种专业的东西都头疼。于是我在展厅里东张西望,希望能看到一些我熟悉的东西。忽然我看到那边一侧,摆放着许多小碗,碗上还有花里胡哨的人像,欣然凑过去。
哎呀,数量还真不少,我赶紧凑近了细看,一看下去,大喜过望
鼓上蚤时迁?白日鼠白胜?还有其他许许多多位梁山好汉,数了数,一百零八人俱全,当真是好大手笔。
我忙去看解说牌,哦,这一套藏品叫做青花五彩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盘,永乐年间的。好吧,水浒传创作于明初,永乐年间能看得到,不过这一百零八个盘子能凑的这么全,真是难得了。看来馆主一定花了很多心血吧?再放一个大招,明早期青花云龙纹葵口大盘,样式不稀奇,稀奇的是尺寸。
它的直径是176厘米……解说牌上得意洋洋地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大的古代瓷盘。只要它真是明代的话……看来进门前解说牌上说我们馆的藏品各种大,绝非信口胡说啊。继续前进。咦?这里有一个看起来好熟悉的东西,看起来比刚才的藏品正派多了。
这不是那个拍卖了2.3亿人民币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吗???不是说元青花人物图罐非常罕见,全世界现在只有十件而且内容都不重样的吗?为什么这里还多出一个啊?找了半天,我也没看到仿品字样,难道……又是一件“稀世奇珍”??保安,你们也太松懈了喂!再仔细一看,那2.3亿的鬼谷子青花罐高27.5厘米,而这个高39厘米,比那个大多了。对嘛,这个博物馆从一开始就不断再强调,我们的藏品特点是大,特别大。然后我又看到了元代绿釉黑彩鬼谷下山罐。
为什么又出现了一件!不要以为换了颜色就可以骗过我!!世存仅一件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在这里已经出现了两件!!一件青花,一件绿釉黑彩而且这个高43厘米,比刚才的更大啦但是你们以为这就是尽头吗?不是啊!!你们往旁边看呀!
鬼谷子你又下山了啊!你到底是在云游还是健身啊!!第三次了!这次换成五彩鬼谷下山大X罐。喂,中间被涂抹掉的那个字到底是什么啊??当然,一如既往地……这次的罐高变成了66厘米,已经把那个2.3亿元的矮矬子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我和同行的伙伴感慨了一句鬼谷子很忙,朝前方望去。还好,没有罐子了,接下来是盘子,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继续参观吧。这一件盘子,叫做五彩鬼谷子下山大盘。
0
…………………………………………………………………………你TM有完没完啊!!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