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曰 | 评判和田玉品质最重要的指标究竟是什么?
------------------------------------------------------------------------------------------------------
更多紫珑斋原创科普游记请点下方:【紫珑斋最全科普文章大集锦】
http://www.giabbs.com/post/889857501
------------------------------------------------------------------------------------------------------
下面开始我们这篇文章的正题咯~
做和田玉科普很多年了,不少玉友让我详细说说“细度”,但关于细度我实在是没什么可写的,究其原因就是:细度这个指标过于浅显,一句话能说明白。看起来细腻、缜密的玉料就是细度好,看起来有颗粒、团块的玉料就是细度差,在其他指标一致的情况下,和田玉当然是越细腻越值钱,除此以外最多分出个“肉眼无结构”和“打灯无结构”的说法来,再没其他值得展开说的了。
可事实上,很多买家过分纠结细度,很多商家炒作无结构,仿佛把细度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种风潮流毒甚广,影响着很多玉友的观念甚至消费观。
兹事体大,评判和田玉品质最重要的指标究竟是什么?这值得认真掰扯一下。 我接触过一类玉友,拿着网上学来的净水称重法测和田玉密度,但凡密度不高的都觉得是品质差的玉,净水称重法本身就受很多因素限制,测量结果极不精准,这种玩玉只认密度而忽略其他的行为是不是钻了牛角尖?
我还见过一哥们儿,拿玉石四处划玻璃,最在意的是玉石硬度够不够,这种单拎出硬度指标来衡量价值的行为,也算是走火入魔。那么唯细度至上、疯狂追求无结构的价值观呢,是不是带着理科生的教条主义在从事文科生的文化品鉴? 和田玉本身是一个文化属性很强的物件儿,适合用文科思维去感知,而用理科思维去测评则无从下手。
我们说真正的羊脂玉要符合“细糯油净白”五个指标,其中净度、细度和白度是可以量化,净度就是同样体积内含杂质的百分比,细度就是晶体颗粒与排列间隙的大小,白度虽然难以统一,但还是可以做出个大致色卡来分级定档的,以上三项是研究西方珠宝的人最喜欢的指标,因为有数据可以作为标准,可和田玉的油性就难定义了,透闪石并不能分泌油脂,这个油性也分视觉和触觉两种,再资深的藏家谈论油性也只是在谈论感受,并不能具体到等级优劣。最后到了糯性,那简直是门玄学,为了表述清楚糯性,大家拿出“老熟”“浓郁”“胶腻”“软糯”等等形容词来描摹,却始终说不清和田玉那种“似透非透”“仿若年糕”的感觉怎么评判。
数年前,我做过《漫谈光感》http://www.giabbs.com/post/8821817(点击链接阅读全文)一文,应该是最早一批提出“光感”这个概念的,很欣慰的是,如今很多玉友在玩玉时不再拘泥于“白度”和“细度”,纷纷能说出“光气”和“光感”这个指标,其实“光感”讲的就是“糯性”的外在表现。
糯性好不好,就是玉质熟不熟,拿大米举例,生米看上去白而干,是一种僵涩之感,而煮成熟米之后,即使你还没吃到嘴里,你就能看到大米饭的软糯弹牙,这正是米粒的光感给你的感受,再拿冲调“藕粉”这一食品来举例:
1. 假如水多粉少,则冲出来的藕粉太稀了,有种“水水的”透光感,此为吃光深,放在和田玉上就是料子“水透”;
2. 假如粉多水少,则冲出来的藕粉太稠了,有很多没有融化开的淀粉,有种闷不透光的感觉,此为吃光浅,放在和田玉上是料子“僵瓷”;
3. 假如水与粉的比例适中且融化均匀,那么看起来就是“黏糊糊的”“浆糊般”的似透非透的既视感,这是吃光适中,在和田玉里面就是“糯性佳,光感熟”。
《天工开物》里面有记载,说古人在玉龙喀什河寻找籽玉的办法,是等一个月色晴朗的晚上站在河边高处看,河水当中哪里月色反射最为琳琅,那里就一定有璞玉。这个说法现在听起来挺不着调的,看月光反射就能找到玉,这是你们文科生虚无的浪漫主义吧?其实,凭肉眼看光,恰恰是把握住了和田玉最为重要的指标“光感”,这光感的背后正是糯性。
试想,假如你在河水中寻找玉石,是什么能够成为你分辨和田玉的唯一标准?其实我们都有这个能力,肉眼就能区分出出不同材质的石头:“这个闷闷的不透光一看就是块鹅卵石!”“那个锃光瓦亮全透明的一看就是啤酒瓶子!”“这个好像是和田玉,哦不对,略微水透了一点,是岫玉籽!”
仔细想想,当我们谈论不同石头时,主要在谈论的正是“光感”,不是颜色更不是细度,数千年前是这样,今天也从未改变过。现在有些行内的营销号,大言不惭地鼓吹“细度至上”,说当我们拿起一块玉石首先要做的是就是打手电看结构,所以追求细度才是玩玉的王道,其实这种说法很荒谬,在你打手电看结构之前你的眼睛就已经对这块石头有了关于“光感”的判断,一味地打灯是太在意微观的“术”而忽略了宏观的“道”,还没有对这块石头的油、糯、色有个综合感知,就着急忙慌地钻进了细度的小胡同,着实不可取。
问个问题,和田玉这几千年历史当中,古人有条件去打手电看细度吗?乾隆算玩玉大户了,故宫里有多少玉器能做到真正的打灯无结构?皇帝不差钱,要什么好石头都能有,他不在白度、细度这些技术指标上过度纠结,是因为和田玉的美,本身就是综合了细度油性糯性等多方面的美,如果总结起来就是:看着和摸着都舒服。
我们看看古人对于和田玉五德的描述:
-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这里说的温润,是指糯性和油性;
- 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这里是说从外表就能看到里面有没有杂质,是指和田玉的净度和吃光度;
- 其声舒畅,专以远闻,志者方也:这里是说敲击和田玉的声音悠扬,这种悦耳的声音与细度和糯性有关;
-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是说和田玉的硬度与韧性好,决定韧性的是交织度,背后还是糯性,雕刻师傅都知道熟糯的料子雕刻起来顺手,交织度不行的料子易起性;
- 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就算和田玉断裂了,边缘也不锋利划手,这种解理面的特征,仍然与交织度和糯性相关。
你看,玉之五德里面每一项都指向了糯性,什么是好玉古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偏偏就是和田玉市场化以后,一帮商家一会儿说白了好,一会儿说细了好,说数典忘祖不为过。 和田玉以外的文玩,有个共同的地方。玩松石的讲究盘久了以后“玉化”,玩瓷器铜器的喜欢和光同尘的“包浆”,玩核雕的求个“红润”,玩紫砂的也想把壶养成“紫玉金砂”。 可见中国式审美共同追求的是玉的质感,文雅来说是不管什么东西,要有“宝光内蕴”的感觉,宝光不能是贼光,内蕴也不能过分外露;通俗来说,一件东西的光感要看起来“似透非透”,才是宝贝,闷如陶器木头就呆板了,透成琉璃水晶也没意思。这个“似透非透”的光感折射出的正是玉料的熟糯品性。
如果一定要拎出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来代表和田玉的品质,那只能是糯性,你们所听到的“熟”“老气”“浓”“浑厚”说的都是这个事儿,糯性的重要程度是细度白度油性都无法企及的,是中国文人自比的温和内秀,那种似透非透的光感是“凝脂”的来源,也是和田玉独特的魅力所在。 知晓了这一点,也就能明白为什么收藏圈对青海料俄料不那么待见,能明白为什么青海料俄料里面光感漂亮的料子也很贵,也能明白为什么无结构的米达料明明很挣钱有些人却不愿意做,更能明白籽料凭什么比山料贵出很多。
- 请用淘宝或闲鱼标准流程交易,切勿直款(淘宝先款,直接汇款,微信直款,支付宝直款等等)。
- 如卖家要求直款则违法本版规则,请举报或直接修改帖子属性标签为广告贴。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