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成因,什么叫新坑老坑
翡翠的形成原因目前在珠宝界是一个很具备争议的问题,百度大神归纳了下主要归类于下列三种:
一,岩浆学说
岩浆学说认为翡翠是酸性熔融体在高压条件下侵入到超基性岩中的脱硅产物。例如,Lacraix(1930)认为缅甸翡翠矿石是在高压条件下侵入到超基性岩中的残余花岗岩浆发生脱硅作用的产物。
二,变质学说
变质学说认为翡翠是在区域变质作用时原生钠长石分解为硬玉而形成或者认为是在板块碰撞产生的压扭性应力和低温作用下,钠长石先变形成变质程度较低的蓝闪石片岩,进一步变质成硬玉而成。
三,交代学说
交代学说认为翡翠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在超基性岩的溶液中交代形成。例如,柯尔仁斯基(1953)提出双交代成因:翡翠是由于花岗岩类岩石与超基性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因而产出在花岗岩类岩石与超基性岩的接触带上
翡翠主要产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西南的孟拱一带,雾露河中上游地区。根据其产出环境可归纳为两大类:一为原生矿床;二为次生矿床。次生矿床又分为残坡积矿床和河床冲积砂砾矿床。
(1)原生矿床产于蛇纹岩化的橄榄岩体中,翡翠矿床在橄榄岩体中呈带状分布。矿带一般长几十米到几百米,宽几米到几十米。它是一种与蛇纹石化橄榄岩有关的伟晶状岩脉,各种品级的硬玉块与钠长石巨晶块共生。硬玉块很大,可达数百千克。这种岩脉可能是在低温高压区域变质条件下橄榄岩浆分异而成,属变质岩矿床。其中硬玉多为杂色玉,优质翡翠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这种原生矿床翡翠被称为“原生矿”。产原生矿的坑口又叫新坑或新场口。原生矿翡翠棱角分明,无风化表皮,水头差,杂质多,外部与内部特征相差无几,多用来加工翡翠大件或中低档手镯。
(2)原生矿床经风化剥离,在地表或附近山坡的残积层中形成一种质地疏松光泽差的翡翠料,也就是残坡积矿床,这种翡翠称“山石”。产山石的坑口又叫新老坑或新老场口。山石翡翠棱角磨圆度低,有一层经风化的厚厚的土质表皮,块头大,小则几十千克,大则几十吨。它水头差,结构疏松,外表粗糙,无光泽。
(3)第三纪和第四纪河床冲积砂砾矿床,属于次生翡翠矿床,是外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它是原生翡翠矿床经风化、剥蚀、搬运和沉淀作用形成的有价值的翡翠矿石的堆积。这些翡翠矿石在南方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经化学风化作用和地表水的浸蚀,常常形成质量好透明度高,质地致密细腻光滑的优质翡翠。河床冲积砂砾矿床是缅甸北部翡翠原石的最重要的来源。它分布广,产量大而且质量好。这种翡翠矿石有一层或光滑或粗糙的各种颜色的风化外皮,磨圆度高。外部与内部特征千差万别,行里人称之为“水石”,产水石的坑口又叫老坑或老场口。
每当在市场上听到用老坑来形容老种,这在学术上是很不严谨的,每听到新老坑字眼,我心里都纳闷一句,是书本上教得不对,还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个人总结归纳了下:
翡翠刚成型时如一座小山,这小山叫原生矿,原生矿越往下挖,平均品质越差(翡翠形成原因有关,形成原因是个争议性话题,所以。。。),
后来小山经过雨水冲刷等外力原因(好多好多年),品质好的上层矿被转移到旁边,形成一个小小山坡,这个小小山坡叫次生矿,由于翡翠原生矿越上层越好,被转移后,越上层的就越在次生矿的下层。所以次生矿的翡翠是越往下挖,品质越好。
次生矿开采容易,挖掘方便容易,经济价值高,所以这“老坑”很快开挖完了,原生矿的高品质矿层也越来越少
这也是高品质翡翠越来越贵的原因之一,因为快绝种了。这里所说的高品质是指出高品质的概率,就像挖金子,在金矿里挖到金子的概率大,但不是挖到所有的都是金子
玩石头,老新坑的参考很重要,但不是每件老坑原石都是老种,正如不是在金山挖的每一块都是金子,
场口对原石的风格有参考价值,冰种,色豆,飘花,起胶。但个人认为新老坑对赌石的输赢参考价值也很大。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