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坛

百·千·万 新中国60年中国人消费的三个台阶

老程又换车了。从上世纪末将永久牌自行车换成富康轿车后,十多年时间里他已经换过三次轿车了。二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的他,骑着父亲传下的自行车穿梭于城市车流中时,从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拥有汽车。
人们也许注意到这样一则新闻,截至2009年8月底,我国私人轿车保有量为2377万辆,占轿车总量的81.89%。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全年有望达到1200万辆,创历史新纪录;中国全年新车销量有望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看到这些,有谁还记得当初那一辆自行车伴随全家二十多年的岁月?有谁还能想起一家老小围坐在9英寸黑白电视机前观看新闻的场景?有谁还能理解一块100多元机械手表作为嫁妆的郑重其事?
倒退30年,这就是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写照。
如果用实物来做一个量器,把过去的年代进行分割的话,有一些消费品让所有过来人记忆犹新。
百元“大件”鼎盛期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应该代表了上世纪70年代并且上溯至五六十年代的时髦。这几十年中,人民生活水平改变缓慢,众所周知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甚至有所倒退。这一时期,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家用机械产品堪称三大件,其奢侈品地位固守了数十年。在职工平均月薪几十元的年代,这些当年售价在百元左右的“奢侈品”,往往要花去人们数月的工资,所以对大多数家庭来讲,每拥有一件“大件”都是一个重大决策。当时新人的嫁妆往往就是一块手表或是一辆自行车。翻开来自国家统计局1978年的工业生产统计数据,“自行车854万辆、缝纫机486.5万架、手表1351万只……”赫然在目,足见三大件在当时工业产品中的地位之重要与身份之显赫。这三大件之所以是奢侈品,还在于并非有钱就能买到,前提是你必须有一张能够购买这类商品的购物券(工业券)。那是一个充满票券的年代——工业券、布票、粮票、猪肉票、鱼票、粮本、副食本……现在的年轻人别说见所未见,甚至是闻所未闻。在那个典型的中国式计划经济且商品极度匮乏的年代,这类购物券名义上“按需分配”却很难做到。
在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报告中,1949年至1978年被称作是“争取温饱的30年”。到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4元。改革前30年,城镇居民70%以上的消费都用在衣食温饱方面,家庭恩格尔系数达57%以上,城镇居民刚刚脱贫,但仍在温饱最低线上徘徊;这一时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在67%以上,到1978年全国仍有2.5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整体上说,农村居民还未跨入温饱阶段。这期间,人们的温饱尚未完全解决,更谈不上发展和享受。
千元家电当道时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一则收录机广告随着电视的普及曾传遍大江南北,收录机这种在当初较为典型的享乐型产品的风靡,标志着中国人的生活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改革开放为国人打开一扇窗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国内日用消费品逐渐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也大为改善,消费能力大大提高。这时,以前的“三大件”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人们不再心向往之。此时,人们心目中的“大件”已经有所变化,耐用消费品中“家用电器”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时彩色电视、单双门电冰箱、洗衣机、高档收录机等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很快普及开来,其中千元级的高档产品成为消费时尚。
从消费品的变迁可以看出,这一时代的中国已经解决温饱,迈向总体小康。有数据显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91年的708.6元,增长4.3倍,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9.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16.06元增加到1991年的619.79元;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1991年的57.6%,下降10.1个百分点。到199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已小于60%,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
万元商品随处觅
要想找出几个典型的消费品作为一个时代的面孔,在当今真是很难,是电脑、手机?是汽车还是住房?
90年代以后,中国的消费进入多样化的时代,消费质量也进一步升级,开始有了以万元计的消费商品,像家用电脑、移动电话等,一时成为高端消费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高高在上所谓高端产品也渐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电脑、手机已经到了极大普及的程度。而此时在人们日常用语中,“大件”一词已少有提及,渐成往时的回忆。如果一定要为当代消费品给一个“大件”的定义的话,可能只有汽车、住房这类数万元数十万元乃至数百万元的消费品了。
进入21世纪,城镇居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6859.6元增长到2008年的15780.8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高达9.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5309.01元增长到2008年的11242.85元;恩格尔系数从2001年的38.2%下降到2008年的37.9%。
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过去的消费品多为生活必需品,以满足最低生活需要为目的,像自行车、缝纫机一类耐用消费品,无论是样式还是功能多年没有变化,数十年一贯制。如今,对于一般消费品则演变成以更新换代为消费目的,追求更新更好,典型例子如手机、相机、家用电脑等,更新换代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这一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来源渠道更加多元化,收入结构明显优化,居民的积累更加殷实。与此相对应的是消费内容更加丰富、消费质量全面提高。当下的中国消费品市场,高档家电、珠宝首饰等万元级的商品随处可见且不乏消费者,而对交通、居住等的高端需求日益旺盛,汽车、住房等已经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已经实现或正在追求的目标。
60年间,从市场供求格局的变化可以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消费品实现了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历史转变。我国的商品供给实现由紧缺、相对宽松到相对过剩的“三步跨越”。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27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8487.7亿元,增长了390.7倍,年均增长11.3%。
从商品匮乏票证当道的年代到供应极大丰富消费求新求变的新时期,从低档手表、自行车到汽车、商品房,这60年的跨越正是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发布于 2009-10-01 16:47:23
回帖3 评论0 浏览 -

回帖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