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天工开物》学习和田玉
《天工开物》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天工人其代之”可以理解为巧夺天工,“开物成务”意思是通晓万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在作者宋应星看来,包括天地万物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是靠自身的运动变化(所谓“天工”)形成的。但是“人工”往往“巧夺天工”,可以有许多先进的发明创造。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思想了,发现自然和其规律改造自然的萌芽。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
在这部书中,宋先生也专为“珠玉”开了一篇。这其中就有关于和田玉方面的记载。
在“珠玉”篇开篇,宋子曰:玉韫山辉,是在说孕育玉的山是光辉的。这里提到了玉石的产生,但是在明末那个时期,对自然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后来我们才知道,和田玉的产生跟地壳运动是有很大关系的,地块挤压、岩浆喷发、火山活动、大自然风化等等。所以跟山体是离不开的,宋先生很智慧的观察到了这一点。
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汉时西国名,后代或名别失八里,或统服赤斤蒙古,定名未详葱岭。其岭水发源名阿耨山,至葱岭分界两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绿玉河。宋先生在这一节明确提到和田玉的原产地“于阗”(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和田),指出具体方位。并第一次提出白玉河和绿玉河,后来我们知道,这个“白玉河”应该就是现在的玉龙喀什河(产和田玉籽料的地方)。
“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所生处,以急湍无着手。俟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徙,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
翻译过来就是:含玉的石不藏于深土,而是在靠近山间河源处的急流河水中激映而生。但采玉的人并不去原产地采,因为河水流急而无从下手。待夏天涨水时,含玉之石随湍流冲至一百里或二三百里处,再在河中采玉。这一节讲到采玉的地方和方法。这竟然跟现今采集和田玉籽料的方法别无二致,可见宋先生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其中还写到“朝鲜西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与葱岭美者元殊异。”是第一次提到除中国外的其他产地。可以说是极具前瞻性了。现在我们知道,现代和田玉的主要产地有中国新疆、青海。还有俄罗斯、韩国。这是从分子结构以及后来玉石地质标准角度来讲。
关于玉石的运输交易,文中写到“凡玉由彼地缠头回其俗......或溯河舟,或驾橐驼,经庄浪入嘉峪,而至于甘州与肃州。中国贩玉者,至此互市得之,东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这里面的意思是回族人是运输玉石往内地的主力军,走的路线基本上跟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吻合,最终玉石原料集中于北京,并提到工艺首推苏州,即便在当下仍然有指导意义,现今在最大的和田玉加工批发基地河南南阳石佛寺,我们也随处可见回族和维吾尔族同胞的身影,而业内对于玉雕工艺的最高推崇仍然是苏州工。
关于解玉制玉,也是记述非常详细。“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中国解玉沙出顺天[府]玉田与真定、邢台两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借以攻玉,永无耗折。既解之后,别施精巧工夫。得镔铁刀者,则为利器也。镔铁亦出西番哈密卫砺石中,剖之乃得。”大体意思是在说,剖玉时,用铁做个圆形转盘,将水与沙放入盆内用脚踏动圆盘旋转,再添沙剖玉,一点点把玉划断。这种细沙很讲究,产自河北为主,玉石剖开后,要用精炼钢铁制作的镔铁刀进行精细雕琢。这种对工艺的详细记述非常难得,需要进行专门了解和研究才能知道其中的奥义。
更有甚者,书中竟然还讲到了制作玉器后剩下的碎料的利用,以及假冒玉的一些内容。
“凡玉器琢余碎,取笔钿花用。又碎不堪者,碾筛和泥涂琴瑟。琴有玉声,以此故也。凡镂刻绝细处,难施锥刃者,以蟾蜍添画而后锲之。物理制服,殆不可晓。凡假玉以砆碔(fū wǔ)充者,如锡之于银,昭然易辨。近则捣舂上料白瓷器,细过微尘,以白蔹诸汁调成为器,干燥玉色烨然,此伪最巧云。”
琢磨玉器时剩下的碎玉,可取来作钿花。碎不堪用的则碾成粉,过筛后与灰混合来涂琴瑟,由此使琴有玉器的音色。雕刻玉器时,在细微的地方难以下锥刀,就以蟾蜍汁填画在玉上,再以刀刻。这种一物克一物的道理很难弄清。用砆碔冒充假玉,有如以锡充银,很容易辨别。最近有将上料白瓷器捣得极碎,再用白蔹等汁液粘调成器物,干燥后有发光的玉色,这种作伪方法最为巧妙。简直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单看这一段,对于玉石碎料的运用,自觉比现代人都有想法。以前的不见得就是落伍的,有些精华部分或许今人真的可以好好借鉴利用。
“珠玉”篇在《天工开物》的最后一篇,想必是宋先生有意为之,珠宝玉石跟一般民生比较起来确实属于相对靠后的需求。但是其中的记述对于现代和田玉行业仍然有一定指导意义,这就是科学和技术的精妙之处。前段时间看过一部韩国电影《兹山鱼谱》,讲的是一个官员在宫廷政治失败被贬至一个渔岛,在跟当地渔民接触的过程中开始对海洋鱼类等生物产生兴趣,在学生的帮助下详细记述鱼类等生物的性状,并总结成书。这跟《天工开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宋应星是在两次会试未中之后,对功名逐渐冷淡,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游历考察,总结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等等的技术和经验,并最终写就这一百科全书式的科学著作。横向对比当时世界,明中晚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确实已经不错,对于自然研究,科学技术的总结等等都有在做,如果这个过程没有被打断,也许当时的中国也会是一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策源地,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也会得到很大发展,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希望新的时代下,我们能更加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对科学技术的推崇,人类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大力推动人类进步是科学技术运用的结果;是尊重和研究自然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指导生产力的必然;是广大人民群众劳动智慧的结晶。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