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坛

买玉那些事儿│小叙皮壳之【皮壳之鉴】

紫珑斋煜儒,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了解过皮壳作伪的种种乱象,就知道仅凭皮壳判断玉石产地,是不甚科学的,而越是如此,越应当掌握鉴定皮壳真伪的正确方法。在学习种种鉴定技巧之前,让我们先从宏观上记住一句话:鉴别皮壳的真伪,重点在于把握籽玉的光感。


 紫珑斋曾作过一篇《漫谈光感》,讨论玉石光感与玉质、产地之间的关系,其实观察光感,也是鉴定皮壳的不二法门。看玉石如同看古玩,重在观察气韵,而非钻入某个教条的小胡同,就像溥仪并不懂那些鉴定技巧,却能随手指出古玩中的赝品,只是因为他感觉赝品“和我家里的不太一样”。同样,只有看多了籽玉的真皮壳,对其形状、线条、弧面、纹绺、凹坑、颜色有了宏观的记忆,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住在自然力的打磨下,籽玉皮壳上的温吞旧气,才能在遇到假皮壳时本能地觉察出不舒服、不自然。


    很多刚接触籽玉的玉友喜欢使用放大镜观察毛孔,而有经验的老手买料子时是用不到放大镜的,只需用肉眼观察皮壳的光感,如果皮壳缺乏韵味、光气僵硬,那就很可能是动过手脚的料子,虽然玉龙河出产了亿万籽玉,但是自然造物的章法是永恒的,多上手真东西,把握住籽玉皮壳在光线下的感觉,皮壳的真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具体到鉴定技巧,紫珑斋根据经验总结了九条规律,供玉友们参考:

1

起伏流畅。


   如果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会发现无论毛孔凹坑的大小与深浅,其起伏线条都呈平滑的流线型,极少有大角度地陡然直下,毛孔的凹坑不是生硬地直上直下,而是平滑柔和地逐级递减在长期河水泥沙的冲刷下,所有突兀的棱角都会被打磨平滑,这也是真皮壳的光感看起来自然的原因之一。


  上图是滚筒作伪的皮壳,可以看出假毛孔的僵硬刻意。天然的毛孔,并不是人为用蛮力凿出坑洼,而是玉质结晶随着时间的自然流失,滚筒料由于作伪时间的仓促,喷砂料由于作伪方式的单一,都不能还原毛孔起伏的流畅感。


   紫珑斋把皮壳的横截面做了一个示意图,如上图这样,线条柔和流畅的另一个结果就是:毛孔凹坑的坑底并不尖锐,依然是平滑的过渡,如果一块料子在放大镜下观察,毛孔是像被锥子戳出来一样的一个个小洞,那很可能是假皮壳。坑底的平滑,是真皮壳光感自然的原因之二。


2

坑底有包浆。

 同样是由于自然力的打磨,毛孔的坑底形成了不输于坑外的包浆,这一层肥厚的包浆,使籽玉皮壳看起来莹亮润泽,是真皮壳光感自然的原因之三。


  上图是滚筒+喷砂作伪的高仿皮壳,喷砂只能形成新的撞击凹坑没有包浆,滚筒也最多只能在坑底以外形成不够火候的包浆,所以假皮壳的光感总有一种灰蒙蒙的感觉。


 一块天然的籽玉,大自然帮我们盘玩过很多年,所以即使坑洼怪异,但无论高处低处都能受到自然力的打磨,也都能形成包浆(形成时间短,发育不成熟的籽玉例外),这种包浆让籽玉的皮壳看起来很是舒畅。


3

不是丘陵状,也不是斑驳状。

很多玉友以为毛孔就是像水面波纹那样的褶皱,而这样的褶皱恰恰是假毛孔的典型特征。


 毛孔的凹坑,应当是在一个流畅平滑的弧面上散落着众多陷坑,也就是说跳出坑外,所有的最高点是能够连接成一个自然的平面的,上图是一个青海料喷砂仿籽,假皮壳的表面就有着斑驳感。

 像上图这样,当喷砂机所用的磨料变大,丘陵状的斑驳感会更加明显。

  

上图是一块于田料滚筒仿籽,假皮壳有一种灼烧的斑驳感,缺乏自然的弧面。

  以皮壳横截面示意图为例,天然皮壳的不会是连续起伏的峰与谷,在自然力打磨下,所有的“山顶”都会被磨成一处“山顶平原”,形成“平原-盆地-平原-盆地”的情形,由于没有大面积“山顶平原”对光线的反射,丘陵状的假皮壳往往看起来毛糙干涩,这正是真皮壳光感自然的原因之四。


4

不是绝对均匀。




毛孔的凹坑是均匀的,但不是绝对的均匀,其尺寸大小、深浅、疏密并不千篇一律特别均匀的毛孔,极可能是喷砂而成。


上两图分别是且末料喷砂和青海料喷砂,可以看到假毛孔的大小与密度相当均匀,匠气十足的东西必然出于人工。

 关于皮壳的形成,前文提到过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而成,籽玉不可能每一处的玉质都完全相同,玉龙河也不可能每一处都拥有着同样的冲刷强度,所以天然的毛孔凹坑应该是如上两图这样,有粗有细,有深有浅,有疏有密。


 在整体玉质非常细密,形成环境又相对温和的情况下,籽玉的毛孔看起来确实非常均匀,但细看之下,这种均匀并不绝对,仍然是各不相同、错落有致。


5

大坑套小坑。

  毛孔的凹坑,并不是在一平面上单一的若干凹陷,而是坑中有坑,坑坑相套。

皮壳的形成是一个持久而叠加的过程,在自然力的冲刷下,玉质疏松处的结晶较早流失,形成一处凹坑,随着冲刷的继续,该凹坑会被扩大,同时坑底在冲刷下也会流失结晶,形成新的小一圈的凹坑,这便出现了大坑套小坑的局面。

 如上示意图,天然皮壳坑坑相套,人工作伪则是呆板的坑坑相连。

 无论是喷砂还是滚筒,都无法还原皮壳形成的漫长时间,所以很难做出大小相套的毛孔凹坑,留心观察这一点,就能有效地鉴别皮壳真伪。


6

没有方向性。

 虽然毛孔的形态各异、分布不均,但是宏观上并没有统一的方向性如上图这样皮壳上有着明显线条的,是不成熟的滚筒技术所留下的痕迹。



  天然的皮壳在极个别情况下,会有些许划痕,但如果出现了成规模的有方向性的痕迹,无论是丝缕状的线条,还是椭圆形的凹坑,或是一头深一头浅的麻点,都是机器修磨过的罪证。如上两图圈内,即是假皮壳的方向性。

    像上图这样的假皮壳很有迷惑性,但细看之下,仍能发现几处与箭头平行的线状痕迹,再结合凹坑边缘的生硬感和整张皮壳毛糙的光感,便可判断出其“高仿”的身份。


7

高处细小,低处粗大。


    籽玉皮壳的表面是有着高低起伏的,这种起伏整体上也具有自然流畅的特征,而往往处于高处的毛孔更加细小,处于低洼处的则相对粗大。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原本低洼处的玉质相对疏松,所以在相同的冲刷力下,此处会才会逐渐凹陷,较多的结晶流失,也就造成了低洼处的毛孔粗大;二是因为此处低洼是受到了大力碰撞而形成的,可能是河水中另一块石头的冲撞,砸掉了此处一块玉肉,断口处重新接受河水冲刷,所形成的毛孔没有其他地方的年龄长,发育不成熟,所以毛孔相对粗大。



    上图这样的毛孔,虽然看起来有上文提到的“斑驳”感,但却是因其自身玉质疏松形成的天然皮壳,能够明显地观察到高处细密、低处粗糙的现象。

8
分布与皮色相合。


 皮色与毛孔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就像平地上散落的水洼,皮色往往随着水洼的形状而分布。


   越是毛孔粗大、凹陷较深的地方,越容易有皮色附着,其颜色也是坑底较深、边缘较浅,而离开凹坑之后,皮色会逐渐减弱接近消失。

    其实皮色与毛孔的关系很好理解,毛孔粗大的地方往往是玉质疏松的地方,矿物质更容易由此侵入,皮色也由此附着。

    其实皮色与毛孔的关系很好理解,毛孔粗大的地方往往是玉质疏松的地方,矿物质更容易由此侵入,皮色也由此附着。


 籽玉皮壳的鉴别和皮色的鉴别,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皮色可以推断皮壳真伪,而观察皮壳也可以反过来推论皮色。


9

符合常理。

    皮壳的存在,应当符合籽玉形状发展,也应当符合雕刻逻辑。这一条鉴别技巧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需结合常理思考,就能够判断皮壳真伪,有的明显修型、磨光的料子,在突兀的棱角上还有毛孔,那一定是人工作伪,像上图这样,在玉料的切面喷砂作伪,都不用看它明显的斑驳感,只要想一想,这种切过一刀之后又扔回河里冲出毛孔却没冲掉边缘棱角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自然明白其中猫腻。

 上图是一个俄料镯心,在正面的谷钉纹上带有一些“毛孔”,从常理来看,籽料镯心的两侧应该都经过切割,一般带不到皮壳,偶尔有能保留一侧皮壳的时候,也会在加工时尽量保留整张满皮,谷钉纹多数是为了遮盖内部的花,假如皮下有花,那谁会费力不讨好地把皮壳推掉再打上谷钉纹呢?


    还有的成品玉牌,背面非常平整,只在中央区域有一块“毛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非常不符合常理,因为假如牌子背面是天然的平整,应该会保留整张满皮,假如牌子背后有弧度,整形时也不会死板地全部磨平,还是会保留一些皮壳的弧度。


    以上,紫珑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介绍了籽玉皮壳的鉴定方法,也解释了皮壳光感的由来,在鉴定时,应当把握宏观“光感”,运用微观“技巧”,综合判断,在选购玉器时,也请尽可能选择大面积保留皮壳的成品,因为这样可以全面而连贯地分析皮壳,一张满皮会让假毛孔无处遁形,而珠子上一两毫米的皮壳根本就无法断定真伪,要知道,“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事情并不适合研究籽玉皮壳,因为皮壳具有着繁杂各异的特征,下一节我们就了聊聊皮壳的“多样性”。


下文待续【皮壳之繁】


以上图文皆是紫珑斋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盗用必究。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发布于 2017-06-27 13:34:09
回帖8 评论1 浏览 -

回帖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