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坛

“无名小卒”翡翠何以称霸玉石界!玉中之王”是否浪得虚名?

前言:

毋庸置疑,翡翠是“玉中之王”,但是纵观中国延绵数千年的玉文化历史,其中不乏历史悠久的本地名玉,也有价值可以媲美翡翠的和田玉,换言之,翡翠在中国盛行区区几百年,只能算是玉石界的“无名小卒”,到底何德何能一举夺下“玉中之王”的美誉?


主请留步,老夫看你骨骼惊奇,乃是万中无一的琢玉奇材


翡翠是玉吗?小编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多余,翡翠如今作为“玉中之王”,肯定是玉无疑。但是这个看似绝对的答案在时间维度上看是相对的,也就是说,翡翠曾经并不是玉。(此时朋友们会以为小编又在小题大做——大家都知道“翡翠”最开始指的并不是玉,而是一种鸟类的名字,“翠雀形如燕,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这已经是烂透了的梗。)


阁下何不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哈哈


小编无意咬文爵字,随着翡翠的普及,很多朋友对“翡翠”这个词语的来历必定已经了然于胸,小编肯定不会自讨无趣,把熟烂透了的柿子再堂而皇之地拿出来宴请四方好友。翡翠真正作为玉在中国盛行确实只有区区数百年,即使它在中国的历史远不止此。

有不少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都已经证实早在周朝、汉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翡翠(数量极少),但那时候的“玉中之王”还是无名小卒,并没有太多文献具体记载,直到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先生撰写的《徐霞客游记》中,“翡翠”一词才得以首次指代玉石隆重登场,更准确说是作为石头,因为这时候在普罗大众心目中翡翠还称不上为“玉”。这一点可以在清朝文学家乾隆皇帝身边的重臣纪晓岚先生所撰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找到佐证。


《阅微草堂笔记》封面


纪晓岚先生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中看到这么一段内容:记余幼时...(此处省略数十字)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



纪晓岚先生画像


从上文中可见,在纪晓岚童年时期(纪先生出生于雍正二年,即1724年),当时翡翠在人们眼中还算不上“玉”,只能勉强称之为玉,可是到了“现在”(指的是纪先生撰写这部日记的时候,乾隆五十八年,即1793年),翡翠非但被人们视为珍玩,其价格还远高于传统玉。


 

传统的“白玉文化”


翡翠的突然盛行离不开“玉文化”的发展,清朝以前我国“玉文化”主要是指“白玉文化”——“白玉文化”推崇的是道德文化观,那时候人们眼中的玉石大多是朴素无华,多以借喻“仁义礼智信”五德。自清朝以后,我国民族文化更大程度上得以融合,人们在传承传统的白玉文化观的同时,以绿为美的“翠玉文化”,一种颠覆传统,推崇时尚文化观的新兴“玉文化”在当时社会逐渐盛行。



新兴的“翠玉文化”


随着“翠玉文化”的兴起,绿色的玉石作为一种新潮和时尚逐渐被人们认同。由于翡翠材料块头大,既可以雕镂成佩戴的饰品,也可以琢磨成陈设的摆件,而且翡翠材料好的次的均有,档次覆盖面广,翡翠成品得以适应社会各个阶层,市场需求庞大,佩戴翡翠成为当时帝王百官甚至黎民百姓的追崇,甚至当时人们对绿色翡翠的喜好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白玉。

至此,不再有人质疑翡翠是不是玉,翡翠凭借自身的特征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高度契合,一路扶摇直上,登上了“玉中之王”的宝座。



珠宝界的“五皇一王一后”


“玉中之王”不应该只是我们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YY产物,要不然歪果仁就会拿着他们引以为豪的宝石来取笑我们爱不释手的翡翠——“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众所周知,由于我们传统的玉石显油脂光泽,表面光泽温润,厚重内敛,很容易就会淹没在宝石璀璨夺目的光芒中,但是翡翠则是天然玉石种类中少有显玻璃光泽的品种,表面光滑明亮,外观上看一点也不输宝石,甚至可以说翡翠是唯一达到国际宝石级别标准的玉石。随着中国在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翡翠在国际上也逐渐得到更多的认可,与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石、珍珠并称为珠宝界“五皇一王一后”!



我曾以为我是一条咸鱼


这就是翡翠从“无名小卒”到“玉中之王”的奋斗史,并不是每个人都看好你,你却成为了最耀眼的自己!

网站温馨提示:
  • 1. 用户在珠宝大家坛发布的内容仅为发布者个人的立场或观点,并不代表珠宝大家坛的立场或观点。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布内容负责,因发布内容引发的一切纠纷,由该内容的发布者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珠宝大家坛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2. 关于侵权:请阅读使用协议中的侵权举报条款,此为官方的侵权投诉唯一渠道,其他渠道视为无效申请。该服务为免费,大家坛拒绝任何性质的有偿删帖,不会和任何公关公司合作。
    3. 本站为珠宝网站,请各位坛友不要在本站谈论政治和社会性话题,更不能攻击政府,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请务必遵守。
发布于 2017-12-23 17:00:32
回帖1 评论2 浏览 -

回帖

立即注册